内容摘要:在种种落后认识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内容始终停留在注音解词、划分段落、中心思想、艺术手法上,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一味地灌,使得语文教学乏味、机械而无情趣。而学生也很难从中寻得乐趣,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学生厌学恶学,视语文如虎,谈“语”变色。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乐学乐教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弊端 改良手段 实施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另一个极端也在悄悄涌动,即在新课改名片下耍那“放羊式”花拳绣腿,说是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教师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以至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却没了主见,教学也没了主次,最终课堂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样无疑是扼杀学生的潜力……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这个严峻的问题如今已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面前。我想就自己的体会提出几点拙见,请各位斧正:
一.要正确处理“爱岗敬业”与“优化教学”的关系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教育事业创造业绩,做出贡献。但是如果仅仅只是狭义的“爱岗敬业”而不能与时俱进,适时更新教学的观念、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
大多数担任一线教学的老师都知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来抓课堂效率,而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重点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要达到这一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则需要教师必须有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课改意识,冲出落后的老一套“教教材”的观念而跨入“用教材教”的课改新理念,使自己成为高师。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就是一句话,要提高教学质量落脚点在教师,教师成长了,站位高了,学生综合素养就会提高,教学质量也肯定会稳步上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政治和业务理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广泛猎取知识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
二.要正确处理“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关系
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于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老师,在人格上去尊重老师,才能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这说明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对知识教学的重要意义。新课改要求改变“师也,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传统观念,就要改变“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情感交流的主动方。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展开情感交流。例如,本人在总结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时,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对《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三篇课文的看法,从时代背景上看一篇是在春秋末年,一篇是在战国末年,一篇是在秦末汉初,但也有共性,我总结为:英雄。在引起同学们共鸣的情况下,激发了他们“指点江山”的豪气和勇气。事后又利用团队活动组织了一场“勿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赛,这样一来,自然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给教育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上课之前的互相问候,能给双方带来一种期待;课堂上的提问和表扬,会给学生一分鼓励和认可;善意的批评,换来的是学生的悔悟和感激;教师对学生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平等、信任、愉快的情感联系,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也能接受学生的质疑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
三.要正确处理“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学习语言,是同化语言,发展语言,丰富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从现在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来看,一篇新课文的教学大致都经历三个阶段:初步感知——探究会意——得意忘言。我个人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追求“得意而不忘言”。其实,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是什么?不用学生回答,我们都知道学的是课文的内容,而不是课文的语言。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语言的运用。
关于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张田若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纵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课文让老师讲完了,可课文里的语言学生却没有消化,语言学习不到位,任务不落实,阅读要求人为拔高,语言实践严重不足,语文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都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课改后的许多课文,学生一读就懂,可是我们老师还要教,还要分析。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课文怎么教?一位教师说了句玩笑话:把学生读得懂的课文教得他读不懂了,就教好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串讲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课改以后,课文教学应该走“反复朗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积累背诵——表达运用”的基本路子,要切实加强课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理解语言和积累新的语言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然后通过言语活动,发展语言能力,获得语言策略。
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课文教学要追求积极的语言学习。语言的学习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解语言,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前者我们称之为消极的语言学习,后者我们称之为积极的语言学习。课文教学追求的不仅是理解语言,更重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即追求积极的语言学习。因此,课文教学应该从传统的“不理解——理解——加深理解”的模式中突围出来,构筑“不理解——理解——积累运用”的课文教学新模式。
四.要正确处理“夯实基础”与“拓展延伸”的关系
语文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口号叫做: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语文课堂学习需要拓展和延伸。眼下大多语文课都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这种理念是好的,它可以沟通课内和课外,连接文本与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但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拓展和延伸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落实基础,再拓展延伸。即先求保底,再求发展。不能因为重视了课堂的拓展延伸,而忽视了双基的巩固与强化。有的老师一节课下来,没有落实一个词,怎么行?或许有人说我们是高中老师,落实字词是小学、初中老师的事,对此我保留自己的意见。尽管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有所弱化,但如果很多老师在课内最基本的目标都没有达成的情况下,而热衷于拓展和延伸,这是不可取的。
五.正确处理“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关系
信息化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活泼也更丰富了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愿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如忽略了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并非凡是传统的都是落后的。现在有这么一种误区,认为流行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因此,当有人提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有的教师就逢课必用;当有人说要注重探究学习时,有的教师就逢课必研,结果把语文课上得面目全非,让学生学得稀里糊涂。其实,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真真切切”、“平平实实”,要从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取舍,该用则用,该废则废。
应该看到,多媒体决不是万能的,更何况,她像一个富家小姐,脾气很大,一旦生气,谁都不理。平时的授课中不是有些教师因为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而陷入尴尬吗?
新课程环境下,只有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完美结合,因时、因地制宜,才能绽放出更艳丽的花朵。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只有不囿于单一的模式教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实行生动活泼的教法,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
张相龙,李中发,教师,现居湖北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