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60

[ 王尉华 文选 ]   

语文作业的最优化设计

◇ 王尉华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作业改革的力度却远远不够。以往繁多、重复、机械的作业形式应该有所改进,适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题。为此,本文试从作业设计类型的角度简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的作业设计,以期能为语文教学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作业设计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及能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作业改革的力度却远远不够。综观当前学生语文作业状况,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的单一性、组织的单边性和解答的封闭性。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语文作业改革,优化语文作业的设计呢?笔者在实践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对作业设计类型作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一.搜集资料型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在课上与同学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展示,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给予很好的铺垫。另外,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火花、烟纸、旅游门票等图片资料,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贴在专门的本子上,然后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简介,或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并标明主题,如“迷人的风光”、“古老的建筑”、“伟人的风采”、“辉煌的成就”……
   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谚语俗语、趣味常识等,然后开展交流,进行资源共享。这种资料的搜集过程,就是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使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有益的尝试,使学生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二.观察体验型
   观察体验是学生获取感性材料,形成表象,提升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体验型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回家观察禽畜的生活习性,观察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观察家用电器的式样及其功能,观察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等;还可以让学生去商店、集市、车站、影院等地作专题观察。当然,布置这类作业,教师事先应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观察时应按顺序、有重点、抓特征、多联想。
   三.创作表演型
   这一作业类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情节性强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可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的六次变化来排演课本剧,并进行评比。有时学生的表演能力真能让老师刮目相看。通过角色的表演,就把原来“隔岸观火”式的学习,变成了身临其境的参与。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加深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联想想象型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有趣的童话故事都可以作为学生仿写、续写、创编的原始材料。因此,可以经常布置一些能激发学生“奇思妙想”的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童话《七颗钻石》中有一句话:“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根据这句话可以设计一道作业: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有的学生说:小姑娘梦见自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水,治好了母亲的病,并给所有的人们带来了欢乐;也有的学生说:小姑娘梦见自己没有找到水,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人们和动物都焦渴而死,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正是由于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联想想象的机会,学生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富有创意的、体现延续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形式多元的作业方式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尉华,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语文作业的最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