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5期 ID: 151372

[ 张强 文选 ]   

舒婷《落叶》艺术探赏

◇ 张强

  内容摘要:舒婷的诗,意象衔接自然,语词凝练精致,哲思与情感水乳交融,在悉心织就的深挚清空的句子转换中,缓缓勾勒出一位敏感多情的女性诗人的生命旅痕和思想轨迹。《落叶》便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舒婷 《落叶》 朦胧诗 赏析
  
  舒婷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她以女性特有的温婉优雅笔触高歌澎湃的时代新潮,倾吐女性心底隐秘的绵绵情思,写下了《致橡树》、《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大量优秀诗篇,影响了一代文艺青年。舒婷的诗,意象衔接自然,语词凝练精致,哲思与情感水乳交融,在悉心织就的深挚清空的句子转换中,缓缓勾勒出一位敏感多情的女性诗人的生命旅痕和思想轨迹。《落叶》便是其中之一。
  
  一
  
  残月像一片薄冰
  飘在沁凉的夜色里
  你送我回家,一路
  轻轻叹着气
  既不因为惆怅
  也不仅仅是忧愁
  我们怎么也不能解释
  那落叶在风的撺掇下
  所传达给我们的
  那一种情绪
  只是,分手之后
  我听到你的足音
  和落叶混在了一起
  一弯皎洁的残月,似寒冰样轻薄;墨黑色的夜空,如秋水般沁凉。冷冷的色调,丝丝的凉意,渗透在空气中,蔓延在“你”“我”轻轻的叹息声里。“你”与“我”沉浸其中,深深地感染着。一种不是惆怅,也不单单是忧愁的心绪萦绕于怀。这种心绪乏人问津,沉埋于心底。它究竟缘何而起?是由于命运的坎坷,生活的失意,还是因为政治风云变换带来的心灵重压?风中飘零的落叶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答案。那在瑟瑟寒风里轻舞的落叶,那枯黄色落叶的舞姿,不经意间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难以解释的情弦。“我”悟不出这落叶留下的深意,但“我”聆听到了某种讯息——在“你”与“我”分手远去时,落叶与“你”的足摩擦出的那声声低语。
  从整体来看,诗的第一章营造了一种静谧凄清的抒情氛围,透露出诗人情绪与叶落的惆怅、凉夜的寂寥相呼应、暗合的关联。落寞情愫、莫名心事、离愁别绪缠绕着诗人,也牵绊着一对情侣,而落叶似乎感应着这种意绪,虽无言,却心知。风萧瑟,叶飘摇。过客的步履踏在层层落叶上,足音中混入了叶的声响。原来,落叶与我们如此切近,如此亲密。
  
  二
  
  春天从四面八方
  向我们耳语
  而脚下的落叶却提示
  冬的罪证,一种阴暗的记忆
  深刻的震动
  使我们的目光相互回避
  更强烈的反射
  使我们的思想再次相遇
  
  季节不过为乔木
  打下年轮的戳记
  落叶和新芽的诗
  有千百行
  树却应当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向天空自由伸展
  我们绝不离开大地”
  温暖的春天踏着脚下的冬之落叶如期而至,然而这严寒冬日的“罪证”却唤起了“你”“我”心中蛰伏的那段阴暗记忆。这段记忆的内容细节,诗人不便也无需言明。读者只要从时代社会和人生际遇的剧烈碰撞中稍加体察,自可参透一二。“你”与“我”心灵相通——回避的目光暗示出彼此敏感心灵因睹物而生的深刻的情绪共振,遇合的思想以一种强烈的、近乎本能的反射方式进发在瞬间醒悟中。感悟到的抽象思想其实已经隐含在树的生命体验里:一圈圈的年轮是季节的戳记;那千百行以落叶和新芽为字句的诗,是生命的涅槃,起伏跌宕,生生不息,充满变数。但乔木依然挺立,坚信这样一个主题:为了让枝叶伸向天空,展现自由不羁的风姿,根系将永远深埋大地,绝不离弃水土的滋养。时间的消逝、季节的轮换只能改变浅层的表象,而真理、真相、信念这些深藏的内涵才是应当执着坚守的“永恒的主题”。人生、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多少次泯灭而又重生,不变的是生命的真谛;爱情多少次花开花落,永恒的是两颗心的相知相许。
  下面对第二章的抒情线索作一简要勾勒。前一节写道,冬去春来,尽管春天的讯息包围着“我们”,然而足下的落叶却警示着“我们”:不要忘却冬天的残酷,那是一段“阴暗的记忆”。这突如其来的震动,使“我们”相互错开了目光。可在思想深处,“你”在思索,“我”也在寻觅,当“我们”静思时都悟出了这其中的真意时,“我们”的思想终于又取得了一致,达到了心灵的共鸣。后一节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这种思想共鸣的实质,同时也传达出诗的核心意旨。落叶与新芽多少次轮回,多少次更替,但它们的变化不会动摇树的“永恒的主题”:“为向天空自由伸展,我们绝不离开大地”。从与前后两章的关系来看,第二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节仍然承继第一章,抒情切入的时间点从冷色调的凉夜转换为暖色调的春日;后一节则不露声色地向第三章过渡,“落叶和新芽的诗/有千百行”两句为第三章情感的进一步抒发埋下了伏笔。
  
  三
  
  隔着窗门,风
  向我叙述你的踪迹
  说你走过木棉树下
  是它摇落了一阵花雨
  说春夜虽然料峭
  你的心中并无寒意
  
  我突然觉得:我是一片落叶
  躲在黑暗的泥土里
  风在为我举行葬仪
  我安详地等待
  那绿茸茸的梦
  从我身上取得第一线生机
  第三章从对外在景象的关注和男女情感互动的展示转入女性一方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
   前一节着重写了风,借助风这一媒介,“我”捕捉到了“你”的踪迹。关着的窗无法隔断“我”对“你”的思念。充当信使的风轻叩玻璃,向“我”叙述“你”走过处留下的印痕,透露着“你”的行迹:木棉树下“你”身上洒落的花雨是风的杰作;料峭的春寒夜里袭来,而你的心并未染上寒意,因为心海浮动的“我”的面影,使“你”感受到了木棉花的爱抚。“木棉树”是舒婷诗中用来象征独立女性的典型意象,这在《致橡树》一诗中有明显体现:“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里的“木棉树”同样暗指“我”这个独立女性,“木棉树”便是“我”的化身,“我”便是倾洒“花雨”的木棉树。这一节实际上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的爱慕、思念,也表现出男性所体会到的女性的温存、体贴。
  如果说这里更多呈现的是两性之间心灵上的默契,那么后一节则上升为一种女性的生命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落叶”这一意象经由对情人的思念所滋生的寂寞心境后再次浮出脑海,使“我”陷入了沉思,产生了幻觉:“我”便是一片落叶。“我”身躺黑土,风为“我”入葬,而“我”正为那绿茸茸的梦——新芽,从“我”身上取得第一份营养而安详地等待。这便是一行“落叶和新芽的诗”,跟第二章构成了呼应关系。
  整首诗以女性视角展开,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路向,在“我”和“你”心有灵犀的内心对话(其实更多的是“我”的一种想象)中,显示出理想爱情从情绪相通、思想共振到生命融合的逐渐深化的抒情脉络。同时,这种个体间的情思也隐晦地包含了重要的时代社会信息和对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美好憧憬。“舒婷的诗,是写给同代青年人的。这构成了她作品的基本主题和独特的审美形态:理想、爱情、友谊、人的尊严、自由的渴望;审美上则取自怀旧、送别、重逢、伤感、对话、独白这样注重浪漫情感抒发的角度和形态。”《落叶》一诗即如此。全诗主题鲜明而深刻,感情细腻而沉静,给人以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意象贴切而柔和,境界清雅而脱俗,使读者在涓涓细流中品出一丝甘甜;结构严谨而不乏灵动,语言凝练而不失自然,呈现出诗人的匠心独运和娴熟笔致。
  舒婷的《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许多诗既洋溢着传统女性温柔贤淑的古典韵致,又散发着新女性独立自主的现代气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情思波折,动中法度。舒婷善于在矛盾的两极中寻求心理的平衡和慰藉;极致越轨的诗情表现很难在舒婷的诗中见到。这也是她的诗容易被主流意识形态和一般读者接受的原因之一。《落叶》一诗便充分体现出上述特点。残月、夜、落叶、窗、花雨、新芽,缓缓铺开,娓娓道来。这些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交织生成古典意境美的同时,传递出的却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主题:真爱、自由、革新;而女性视点、女性意识、女性自我、女性言说在整首诗中也体现得十分突出。此外,舒婷善于“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探索人与人的情感联系”,《落叶》一诗在以“落叶”为主线展开的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感咀嚼中,其实也有着对自由平等爱情的深深迷恋和对时代风云的敏锐省察。

舒婷《落叶》艺术探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