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了我国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各地农村申报和保护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并在群众文化的创新中弘扬和发展,笔者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 特色文化
作文是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重大课题。
一.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
长期以来,在学生中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作文难,作文难,见了作文心里烦。”这反映了学生的心声——害怕作文。有些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学习热情也很高,但对作文却发怵;有些学生因为害怕作文而对语文也产生畏惧心理,并“畏”而远之。种种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帮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克服畏难情绪。
“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可以说是作文的根本问题,是学生“作文难”的症结所在。我们应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写作热情,树立信心,不怕作文,坚持练习,不断提高。
作文好比学骑自行车,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越是害怕摔跤,顾虑重重,越是难以学好。但是如果你勇敢地去努力则很快可以学会。当然要做到像杂技演员那样作自行车表演,还是十分困难的,正如当一个优秀作家一样。这也就是说:要当一个优秀作家不容易,但当一个普通作者却并不很难。其关键是“对症下药”。所以,要克服为难情绪,关键要把握三点:一是不害怕,世上无难事,只怕无畏人,从认识上要有不怕作文的信心和勇气;第二,老师要交给学生不怕作文的金钥匙,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要帮助学生学会写作文,学生害怕的原因就是因为不会写作文,所以,这一点,责任应在教师;三是学生应进行经常性的作文训练,日记、周记或通过其他方式多练笔,教师也不妨陪着学生多“下水。”
二.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要想很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必须要求每个学生广泛地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素材。
为了积累,我们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注意观察社会,深入熟悉生活,刻苦攻读社会这部“活书”。为了积累,我们还必须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扎根于书山文海之中,大量吸取知识营养,开出浓郁的鲜花,结出香甜的硕果。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社会阅历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还必须通过书籍来泛涉猎,从而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并且发展自己。
三.要解决好“如何写”的问题
要想很好地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就必须做到“多学多练”。所谓“多学”,即多学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文无定法,但毕竟有规律可循。作文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选材:学会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过渡与照应的运用以及谋篇布局的技巧。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很好地指导作文实践。
所谓“多练”,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而且是反复多次的训练,像一个刻苦的运动员,生命不息,训练不止。
世上诸事无不如此: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有理论,没有实践,与“书橱”无异;而没有理论实践是盲干,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作文正是如此。
勿庸置疑,任何技能都是练出来的。学戏的反复练曲,台上几分钟,台下千遍功。运动员要刻苦训练,“练”兵千日,用兵一时。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写作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通过反复的科学训练才能提高水平。所谓写作写作,就是多写多作。
在作文训练中,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作文的某一个方面,比如怎样开头,如何结尾。也可以用某篇范文作样板进行模拟作文,犹如书法中的摹写,让学生在“照葫芦画瓢”的过程中,把方法和技巧逐步潜移默化,从而达到“始于学步,终于创造”的崇高境界。至于作文训练的次数多少,篇幅长短以及表达方式和文章体裁诸项,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以确保行之有效,并不断提高。
总之,作文训练犹如壶水的烧开,需要不断加热。在未开之前,往往表现出沉默,似乎没什么变化,但坚持加温,总会产生一个飞跃,也许不知不觉中便到达“沸点”。
张强,河南汝州市杨楼镇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