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842

[ 王晨 文选 ]   

活在大彻大悟中的人

◇ 王晨

  鸟儿们分为两个阶级。贵族大鸟,喜鹊为主,骄居大树上层。群氓小鸟,麻雀为主,屈居大树下层。它们白天飞到哪里去觅食,我无法知道。一到傍晚,一群群鸟儿先后归来了。
  它们先在树梢休息,漫天站着鸟儿,好像广寒宫在开群英大会,大树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
  天天看鸟,我渐渐知道,人类远不如鸟类。鸟能飞,天地宽广无垠。人不能飞,两腿笨拙得可笑,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
  奇特的是,时有客鸟来访。每群大约一二十头,不知叫什么鸟名,转了两三个圈,就匆匆飞走了。你去我来,好像轮番来此观光旅游。
  有时鸽子飞来,在上空盘旋,带着响铃。
  周有光先生窗外的大树,我以前也天天见。办公楼西边就是国家语委的后院,那里住着我国语言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周有光、王均、陈章太、李行健、傅永和等等。从办公楼走廊西窗望去,便可见周有光先生家的窗户,以及那棵人们视而不见的大树。要不是听周先生说,我还真不知它是泡桐树呢。平日里,吸烟族会依窗喷云吐雾;编辑们眼睛疲劳时会隔窗远眺,但谁会关心那棵普普通通的树呢?
  春天的燕子是常客,一队一队,在我窗外低空飞舞,几乎触及窗子,丝毫不怕窗内的人。
  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
  不幸,天道好变,物极必反。大树的枝叶,扩张无度,挡蔽了对而大楼的窗户;根枝伸展,威胁着他们大楼的安全,终于招来了大祸。一个大动干戈的砍伐行动开始了。大树被分尸断骨,浩浩荡荡,搬离远走。
  天空更加大了,可是无树无鸟,声息全无!
  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华秋实、阴晴风雨,从此消失!
  真正注意和开始关心它,是源于一次陪同采访。两年前,《养生大世界》的副总编徐炎夏在我的引荐和陪同下,采访了100多岁的语言文字专家周有光先生。谈到每天的饮食起居、读书、写作,谈到海外有人寄给他的原版英文书,周先生一脸幸福。接着,周先生谈到他每天的必修课——观窗外的大树。他说“鸟儿们每天都来往奔波,来开会,来串门,来觅食,比我可忙多了”。从此,只要上班,我都会瞅瞅窗外的大树,瞅瞅这棵大树上的鸟。这时,我就会想到我们语言学界百岁老人周先生的快乐生活。
  前年的某日,突然发现那棵跟周先生的晚年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树被砍,枝枝蔓蔓,根根节节,正经忙活了些时日。那段时间很难表述自己的心情,是惋惜?是遗憾?是郁闷?是牵挂?我不得而知,但周先生在作何想,那些栖居在这棵树上的鸟儿在作何想,却如大大的问号始终缠绕着我。真想前去问问周先生,又不忍心打扰,何况树已被伐,谁会去关心一个老人的感受呢?去年9月末的一天,我随仲哲明、李行健先生前去探望周先生,急切地问了这个问题,没想到周先生说他为此写了篇文章,叫《窗外的大树》,已经发表,还被《新华文摘》转载了,还亲自从他“旧家偶然保存下来的遗产”,那个“放文件的小红木柜”中找出来给我看。回来后,我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仿佛才第一次真正认识了周先生。
  文中的“小书室”,正是周先生现在读书、生活的地方。我们每次去看望他,都是在这里聊了又聊。从这个小书室的窗户望去,便可见那棵树那些鸟,如今这些都已不复存在了;不复存在的还有小辈戏说“两老无猜”,与之“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共度“恬静晚年”的另一半。一间九平米“太阳进不来”的北屋,一张破烂、风化、时不时刺痛手心的书桌,被周先生用透明胶贴上接着用,谈起这一举动,他还笑呵呵地作出得意状,这一切成为爱戴周先生的人们心中的痛……
  在当今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人们的欲望永无止境,而我国语言学界的泰斗却在这间“陋室”里活出了滋味,活出了情趣。
  老年人的觉少,有时半夜醒来睡不着,周先生不但不恼,反而笑着告诉我们说:“睡不着就起来呗,我们俩吃点儿点心呀,聊聊天啊看看报啊,困了再睡。”周先生的夫人去世后,人们颇为担心,友人曾怯怯地问过他,他的答复是“她身体不好,能活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对生命有如此达观的态度,真令我辈景仰。从此,“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他“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了。
  一辈子天天离不开书桌的周先生,面对刺痛手心的书桌,如此这般智慧的轻松面对,谁不折服?“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翻版”,这是何等境界?
  夫人去了,还有鸟儿作伴。在周先生的眼中,那棵泡桐“不像是一棵大树,倒像是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一棵大树竟然自成天地,独创一个大树世界”。他从这个世界里感受着春华秋实的独特滋味,他在这个世界里神游遐想,气象台、林木村落、群英大会,大树宇宙、鸟群世界,这些梦幻般的世界,竟使他倍感幸福。他不仅获得了生活的乐趣,还得到r精神的愉悦。“天天看鸟,我渐渐知道,人类远不如鸟类。鸟能飞,天地宽广无垠。人不能飞,两腿笨拙得可笑,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但谁能相信我们的105岁的老人“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呢?听说《阿凡达》上映后他很想去看,听说他对网络用语自有看法,听说袁贵仁当教育部部长后他立即写信建言;看到不断有采访他的文章见诸于报刊,看到《读书》杂志上他对《今日中国的大学与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
  105岁了,他还思维敏捷;105岁了,他还建言献策。虽然他窗前的大树不在了,鸟儿也不再来了,但他没有一天停止过他的快乐,他的思想、他的心态、他的境界不依然这般鲜活吗?
  2010年12月1日

活在大彻大悟中的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