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27

[ 吴菊丽 文选 ]   

我设法让学生爱上写作

◇ 吴菊丽

  刚开学,我在班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作了一个调查,结果有70%的学生害怕写作,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在众多的作业当中,写作总是放到最后再做。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其实这正是写作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深深地意识到:要想学生乐于并善于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首要问题。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中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他们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不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去学,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这样也就很难学得好。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呢?
  
  一、 佳作选读,增强自信,激发兴趣
  每次作文本发下去后,学生最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和评语,而且还喜欢和邻座的学生比较。因此要学会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我比较喜欢在评语中肯定学生的进步,表扬学生的优点。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杜绝挖苦、嘲讽。当他们怀着欣喜的心情在评语中看到了鼓励和希望时,他们也就找到了自信。“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这是一位小学老师给后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的茅盾所写的一篇作文上的批语。对一位小学生给予如此高的嘉许,那位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肯定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只要我们用“放大镜”来寻找孩子们习作中的优点,给予良好的心理暗示,他们的习作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下面摘录一段我写的评语:“如此佳作,自会令一般学生望尘莫及。本文大量使用四字词语进行铺陈,同时配以名人典故,间以文言词语,使人感觉文采飞扬,充满灵气。字里行间洋溢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口气读下来,唯有敬佩二字!”
  在作文评讲时不能仅仅点评几位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趁着点评机会多表扬一些同学,比如说字写得工整的,细节描写传神的,选材独特的,氛围渲染好的,等等。一切亮点都值得在班上表扬,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很高的。一些写得比较好的佳作可以张贴上墙,让所有同学在课间或者课后细读,这样既可以褒扬优秀,也可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写作兴趣,在班级里营造一种竞争氛围。
  每学期可以将同学们的好作文全部收集起来,由学生自己成立编辑部,在学期末的时候帮他们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刊物,班刊人手一册。那么学生们肯定会希望自己的文章能收集在其中,珍藏一本作为纪念,自然就会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 走进生活,有感而发,寻找兴趣
  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嫌生活太无趣、单调。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则感到没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就说明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都是要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生活处处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能从一棵小草嗅到春天,能从一片落叶感受奉献,能从一朵梅花看到坚强……关键是要有善感的心灵。有的时候我会带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到社区去宣传、调查等,还有参观、春游、秋游等,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如果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材料库存充裕,那么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自然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做到“日录”,即每日一录,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录”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日录”,我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数量多、价值高。比赛时,我总是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举手,争相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以为只有大事、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讲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它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它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打破这些框框,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学生也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三、 名家欣赏,拓宽深度,提高素养
  如果作文的学习范畴一直局限在学生生活,会导致题材撞车,立意相似,深度不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和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起他们写美文的兴趣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就是要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刚进初中的学生还不太会选择,需要老师的引导。我的做法是在每节课前5分钟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一篇经典美文,并且介绍此作家的作品风格,让同学们每天都能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些美文就如同一缕清爽的微风拂过他们的面庞,如同一场甘霖滋润他们的心田。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找水”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使阅读写作渐入佳境,最终达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我们的学生喜爱的作家有朱自清、卞之琳、老舍、林清玄、龙应台、丁立梅等,说实话我自己在课前5分钟的演讲中也是受益匪浅。
  我还向他们推荐《意林》《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刊物,并定期举办读书汇报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操,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让他们成为一个个能感悟生活的鲜活生命。到现在为止,班上的每位学生都订有他们自己最喜爱的刊物。
  
  四、 鼓励创作,推荐发表,情绪高涨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专门挪出每周的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作为我们的美文欣赏课,在学校的广播室对全年级同学上周末的优秀作文进行讲评,标上班级姓名,让全年级同学分享他的好文章。被读到文章的同学感觉很有面子,因此很多同学都积极主动、认认真真地对待每次的作文,可以说是情绪高涨。
  我们还开办了一个以语文教育研究为主题的网站——“三槐居”,每次学生作文后,我都选出较优秀的文章及时推荐到网上。当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文章时,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因为自己的作品全世界人都能看到了。不少同学的文章还被国内各大教育网站转发、推荐。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给各大报刊投稿,对于能够发表或者获奖的同学在班级的年终的综合测评分中加分。这样,就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感到作文的份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
  最终,我认为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激发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方法、一种情感、一种视野、一种主动动笔的习惯。衷心地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兴趣盎然地在作文的蓝天中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我设法让学生爱上写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