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98

[ 董家康 文选 ]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 董家康

  树立和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整个教育活动的宗旨和目标定位在“以人为本”上。因此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实践证明,班主任善于利用“心理学效应”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一种有效的激励和帮助。
  
  一、 “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发展预测”,而后把一份“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有些学生在老师意料之中,有些则不是,甚至有些水平较差。罗森塔尔解释:“请记住,我讲的是发展,而不是现在。”8个月后,他们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复试。结果发现列入名单中的那些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与教师关系融洽。其实,名单中提到的学生,都是当时随机抽取的。这令人赞叹的实验昭示了期望的威力,心理学家将此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推移至班级管理,班主任应该真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引导,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相信你能做好。”“我想早点和你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此,学生就会沐浴在一片阳光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热切期望会滋润学生的心田,给他们带来动力,让他们变得自信自尊自强。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要太过“吝啬”,不妨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
  诚然,过犹不及,高期望和高标准往往会带给学生巨大的压力。有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少年儿童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这说明,过高的期望也是一种束缚,甚至造成永久的伤害。“爱”亦有度,因此班主任要全面关心理解学生,善于多方面把握学生的理想特点和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二、 “二八效应”
  
  有人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事物皆依照大约80∶20的比例存在着。例如,人身体的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例大约是80∶20;正方形面积为100单位时,内切圆的面积大约为80单位,其余的面积大约为20单位。生活中,“二八效应”也无处不在:社会财富的80%为20%的人所拥有;80%的交通堵塞通常发生在20%的路口上;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80%的反应往往只来自20%的学生……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二八效应”。应用至班级管理,班主任在工作中便无须面面俱到,事必躬亲,只须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既然班级80%的工作是由20%的人所干的,那么就可将主要精力放在20%的学生身上,再让这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
  但是“二八效应”的副作用不可小视,尤其在盲目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的教育现实中,若班主任只在乎20%的学生,不仅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背道而驰,而且容易造成学生的分化和对立、班集体的瓦解。80%的学生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被关注,如果长期地被边缘化,成为“陪读陪练”,势必影响他们的身
  心发展。班主任不应该将自己定位于伯乐,只关注“奇人异士”,班主任应该是园丁,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
  
  三、 “森林效应”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低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中,则竞相吮吸雨露,争夺阳光,必会郁郁葱葱直冲云霄。心理学家将此现象称为“森林效应”。“森林效应”告诉我们,个人在集体中借助与人交往、与人竞争而成长。既然个人是在集体中成长的,集体的活动、舆论、评价和成员素质等都会对个人成长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集体环境往往造就身心健康的人,不良的集体环境往往造就身心不健康的人。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利用集体的作用来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采取多种措施营造竞争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比学赶超”中发展自我。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获得成功的行为来激发信心,增强自我信念并进一步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如此才能达到求学的至高境界。
  但是,当我们肯定集体的重要意义时,也要肯定、尊重、维护集体中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因为个人的成长发展是班级建设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要科学调控班集体内部的竞争,不可滥用竞争手段,如按分数排座位等,以免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学生成长。
  
  四、 “南风效应”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要讲究方法,对学生拍桌子、砸凳子,甚至体罚,会使学生把大衣“裹得更紧”。而采用和风细雨的“南风”式的教育方法,则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我们深知,对一个学生而言,可塑性还大得很。成人尚且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我们又何必苛求孩子呢?学生的错误就如同美丽的花瓣上偶然布上的微尘,若有班主任的关爱加上自身的努力很容易将之拂去。
  不过,非“南风”式的教育也不可简单否定。当学生知道自己犯错误时,内心已经存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要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一般来说,学生知道自己犯错误时,恰恰是教育的良机,而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惩罚能唤醒他身上的责任意识,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南风”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凤岗中学】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