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07

[ 吕赟 文选 ]   

我们应当时时准备着“手炉”

◇ 吕赟

  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内科专家,在癌症治疗方面很有研究。他有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每到冬天,他就在口袋里放个手炉,让手总是热乎乎的。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到癌症研究所来就诊的,都是些饱受病魔缠身之苦、抱着极大求生希望的癌症病人。面对医生,他们心中的忧虑及期望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他们一来就握到了一双温暖的手,就会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而假如握到的是一双冰冷的、毫无生气的手,病人的心也许就会发凉,从而对生命失去希望。”
  所谓“医者父母心”,黑川利雄先生为了病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每到冬天就在口袋里放个手炉”的习惯,真可谓是“心有爱心,手有温暖”哪!笔者真是由衷地敬佩黑川利雄先生!
  其实,我们对待学生更应如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因此,我们也应当像黑川利雄先生那样,时时准备着“手炉”。
  首先是我们的心中要有“手炉”。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读到苏东坡的这首诗时,我的心深深颤动了,因为隐藏在这简单诗句背后的是一颗伟大细致的心灵:钩着不敢放下的窗帘,是为了让乳燕能归来;看到冲撞窗户的愚痴的苍蝇,赶紧打开窗门让它出去;担心家里的老鼠没有东西吃,时常为它们留一点饭菜;夜里不点灯,是爱惜飞蛾的生命呀!苏东坡是在用一种非常细微的爱来观照万物,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乳燕回巢的欢喜,看见了痴蝇被困的着急,看见了老鼠觅食的胆战,也看见了飞蛾无知扑火的痛苦,这是多么动人的心境哪!
  试问,我们对待学生又何尝不应有如此的心境呢?“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是呀,“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心中必须得有一个“手炉”,因为只有我们自己的心灵是“暖”的,才可以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我们的心中有了“暖炉”,自然就能够“‘暖心’细无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动作、微笑,也能让学生们倍感幸福,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其次是我们的口中要有“手炉”。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知道,学生们还很稚嫩、脆弱,我们尖刻的批评、冷漠的眼神,就如料峭的寒风摧残新春的嫩芽一样。为此,我们的口中要有“手炉”,例如,“不要紧”应是我们面对学生做(答)错问题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学生对于一些题目一时不理解或做错是正常现象,而我们真诚的一句“不要紧”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他们营造宽松平和的学习氛围;再比如,每次我们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时,应先认真听他们的叙述和辩论,要经常能够对其说一句“也许你是对的”,因为一句“也许你是对的”其实就是对学生的错误抱着宽容的态度,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这样自己就不会对学生耳提面命,学生就会反思自己的过失,也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阴影,和睦的师生关系会更浓厚;再比如,每当学生因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而犹豫时,我们就应及时把这句“你能行”送给他们,一句信任和鼓励的话语,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那紧锁的眉头,点燃学生心中进取的希望之火,引领他们看到高山背后那一片坦荡的平原……
  最后是我们的手中要有“手炉”。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语)毋庸置疑,我们的手中更应有“手炉”!例如,早晨在走廊上碰到红领巾戴歪的学生,用母亲般温暖的手帮其戴正;遇到衣服敞开的学生,在帮其系上纽扣的同时和蔼地叮嘱其注意保暖;课堂上,有的学生在读书时眼睛靠书本太近了,我们应轻轻来到他身边,手指书本点头示意其端正读书的姿势;课间,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还时不时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拭去他们额头上的汗滴;学生摔了一跤,我们及时将他扶起,并用充满爱意的、温暖的手去摸抚一下他们的伤口,柔声地问一声“孩子,疼吗?不要紧,老师揉揉”;每批改一本作业,首先要耐心地将卷角处捺平,如果碰到有破损的,便立即用透明胶粘好……心有爱意,情在举手投足间;手有温暖,春风无言花自开!于是,在我们“手炉”的温暖中,坚冰融化!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 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笔者呼吁:我们教师应当时时备好“手炉”!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新区实验小学】

我们应当时时准备着“手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