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38

[ 邵晓玲 文选 ]   

培养学生“信”趣,提高习作水平

◇ 邵晓玲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交流意识日趋增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情感需要也日益强烈,高年级学生的这份情感需要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我顺应学生的这份情感需要,引导学生开展通信活动,将学生的这份情感需要转化为习作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的推动力。
  一、 激趣引路
  由于情感交流的需要,学生对书信写作的参与热情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的习作训练。为全面调动起学生写信的热情,我先在班内组织如下活动:
  1. 书信趣闻。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短的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给出版社编辑的信只有一个标点;最长的信——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写给儿子的信,后来编成了《富兰克林传》;最值钱的信——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最有名的信——冰心的《再寄小读者》……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对写信跃跃欲试。
  2. 日读一信。学生轮流上台朗读名人书信,特别是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名家书信,一日一封。在听信读信过程中,学生既受到文学熏陶、情操感染,又对信的取材、作用、意义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我还与同学们一起自制信封,画上图画,配上诗句,或写上一两句名言。学生听听、学学、做做,激起了“学以致用”的迫切愿望,参与热情与日俱增,为通信活动的全面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引向生活
  确定通信对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书信的质量及通信活动的成败。慎之再三,我决定采用“一主两翼”的方法。“一主”即起始阶段以与语文老师通讯为主,便于教师调控和发挥主导作用;“两翼”,一为同学间的“纸上谈心”,二为交一两个笔友,此乃深化阶段,利于学生开阔“笔”域,广聚“言”路。
  以“一主”为龙头,启动通信活动,于是“邵老师信箱”开通了,我给全体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上我敞开心扉,真诚地表示愿意与同学们交朋友,热忱欢迎同学们给我写回信,信的内容可涉及“心中的小秘密、我的烦恼、开心一刻、学校见闻、孩提趣事、我的建议、家庭琐事、困惑疑虑”等。
  “邵老师信箱”开通后,必须妥善解决回信问题,决不能因此挫伤学生的写信热情。我采用办法是:(1)回集体信。一般一周回一封集体信,贴于“回音壁”。回信注意文采,力求使信的格式行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回个人信。回个人信主要针对写作水平较差、怕动笔的学生。还有就是希望有回信的学生。对学生信中的简单询问则以口头方式答复。
  以“两翼”为主体,深化通信活动。 “一主”是实战演习, “两翼”是短兵相接。我大力提倡同学间“纸上谈心”。同学之间总会有些小疙瘩小摩擦,面对面不好意思开口认错、讲和,那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信”吧!节假日,好朋友过得好吗?那就放飞你的“信鸽”,让它捎去你的问候与祝福吧!
  我还鼓励学生择交笔友。班内许多学生订阅了学生报刊,我鼓励学生阅读后,选一两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与作者通信。这些小作者大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学生交这样的笔友,一可练笔,二可交心,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写作热情。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与各任课老师通信,农忙时节给老家亲人捎上问候,新春佳节给亲朋好友送上祝福,等等,把“信”引向更广阔的生活,让学生的“笔”在生活的砥石上时时打磨,就不愁磨不出锋来。
  三、 点拨指导
  老师对信的行文内容进行精准的点拨,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我是这样操作的:
  1. 点拨学生来信。每周我从学生的来信中选出二三封,就典型毛病进行提醒、辅导。有一位学生写信告诉我寒假里购年货时的见闻,只笼统地写“菜场很热闹,有很多人在买菜。服装摊上的衣服真多真好看,有几个人想买衣服,正在和摊主讨价还价”。我当即回信道:“你亲眼看到了买菜、买衣服那一幕幕情形,可老师没看到。服装如何多?又如何美?买衣服的顾客是怎样讨价还价的?最后成交了吗?你能把那情形原原本本地告诉老师吗?”第二天,他就来信详细介绍了具体情形,于是该生懂得了写事情必须写具体的道理。此类点拨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一学期不少于人均一次。
  2. 指导写交友信。给笔友写信,一要有感情,二要有重点,三要语句通顺,四要杜绝错别字,力争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和笔友通信的内容有:“我的理想”“我的老师”“我的家庭”“我的秘密” “家乡一景”“四季校园”“班级活动”等。同笔友写信前,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要有“不能让笔友小瞧了”的想法,因为有这个心理,学生写好信后都争着让“我”过目、指点,我顺势要求学生先自改、再互改,最后由“我”把关。
  实践表明:通信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确立了写作是交流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的观点;明白了“习作是说话的延续” “习作必须求真”的道理。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从培养学生“信”趣开始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培养学生“信”趣,提高习作水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