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34

[ 魏建干 文选 ]   

巧词妙句显文采

◇ 魏建干

  江苏中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对“有文采”这一项有三个明确的评分点:(1) 用词生动,句式灵活;(2)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3) 文句有内涵。由此可见“文采”与遣词造句紧密相联。往往是巧词妙句迭出,作文一定富有文采。
  巧词
  
  1. 精当传神
  作文有“推敲”之说,所谓“推敲”其实追求的就是用词的精当传神。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写作中,就得推敲出这“唯一”精当传神的用词。
  例句1:年老的外婆对我说:“伢子,念书就要吃苦!”
  此句中“伢子” “ 念书”“吃苦”三个词精当传神。如换成“孩子”“ 读书”“辛苦”则不能传神地刻画一个“年老的”外婆形象。
  例句2:清明时节,天空飘起来一阵小雨。
  此句中“飘”这个动词精当传神。如换成“下”则失去动感;换成“落”则描摹不尽春雨的情态。非“飘”不能准确传达清明时节小雨轻、细的神韵。
  例句3: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飞鸟集》)
  此句中“绚烂” “ 静美”两个形容词精当传神。当以“夏花”“秋叶”来比照生命时,“绚烂”“静美”不仅生动地描摹了自然界花叶之情态,更展示着生命个体的辉煌与绝美。
  其实无论记人描物还是说理抒情,选择一个精当传神的用词往往会使我们的思想、感情更为深刻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 变化多姿
  文章用词的重复、单调,必然造成语言的生涩呆板。比如:
   人似虎,马如龙,人既矫捷,马亦雄骏。(金庸《天龙八部》第41回)
  这里若改为“人似虎,马似龙,人亦矫捷,马亦雄骏”,则显得单调,死板而无生动气息。
  再如:
  刹那间,广场上空百花齐放,有的如鸿雁飞舞,有的像钢花四溅,有的似麦穗荡漾。这光彩夺目的景象,宛如一千只孔雀开屏。
  这里“如”“像”“似”“宛如”,这几个动词在表意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作者在这里变换使用就使得文章用词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汉语言词汇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同样的意思可以换成不同的表达。在作文中,我们如注意用词的变化,就能使文句摇曳多姿,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3. 绘声绘色
  如果笔下的事物能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这样的文章一定是生动形象的。如何使读者身临其境?那就要在用词时描摹出事物本身的声色情态,做到绘声绘色。
  “……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刘白羽《长江三峡》)
  作者这里用了“雷鸣”“哗啦啦”“乌沉沉”“金色”等绘声绘色的词,极力描写三峡山势的峭拔、水势的凶猛,使人如临其境,惊心动魄,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绘声绘色的词主要指一些象声词和表现颜色情态的形容词,前者如唰唰、咩咩 、哗哗 、咚咚咚 、咯咯咯、哒哒哒哒 、噼里啪啦……后者如粉红、浓碧、 鹅黄、紫盈盈、白皑皑 、红彤彤 、花红柳绿 、翠色欲流 、一碧千里等。
  
  妙句
  1. 化虚为实
  这里的“虚”指的是抽象的叙述交代,而“实”指的是形象的渲染描写。比如说一个人是“文盲”,我们用“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认识”来表达;说一个人没有血性,用“三锥子扎不出血来”,这些都是化虚为实的例子。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王实甫《长亭送别》)
  这些文句中都将抽象意义上的“愁”“恨”转化为实实在在形象可感的春水、烟草、风絮、梅雨、黄河、华岳等,从而化虚为实、生动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当然,在此过程中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技巧的使用是文句取得形象生动效果的一个保证。再如下面的现代文例:
  (1)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朱自清《绿》)
  (2)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同上)
  (3) 一匹英国马在马尔斯广场跑一圈只消四分钟,昨天它围着乔治小姐跑上一圈,整整用了五分钟。(法·莫鲁阿《三仲马》)
  例(1)通过形象的比喻,使亭子的形状和气势如在眼前。例(2)用“招引”不用“吸引”,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人格化,使抽象事物有了生命。例(3)通过夸张使乔治小姐的形体形象牢牢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修辞的巧妙运用,能突出事物的主体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对增强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很有帮助。
  2. 化直为曲
  这里所说的“化直为曲”指的是不直接道出作者的本意,而通过委婉曲致的表达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情感意蕴,有点类似于修辞中的讳饰或婉曲,从而使语言生动、文句生色。比如 “又到了秋天了”,可以说“又是大雁南飞的时候了”;“太阳快落山了”,可以说“太阳在西边的天空只留下半张脸了”;“大树已经枯萎”,可以说“大树已失去了青春”,等等。这些话意不浅露,语不穷尽,透露着语言的智慧。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段“想家”的文字:
  “同宿舍的都回家了,呼呼的西风中我一人望着窗外,空荡的天空偶尔飞过一群大雁,‘人’字与‘一’字之间它们将要回到南方温暖的家……”
  作者没有直白地抒发想家的感情,而是借助古典意象“大雁”道出自己的满腹离愁,从而避免了直白浅露,给人生动蕴藉的感觉。
  中国古代诗词中还有好多像“大雁”那样凝结了特定情感因子的意象,比如明月、杨柳、燕子等,将这些意象化用于对具体场景的描写中,往往能使我们的作文内容蕴藉、语言生动。
  3. 化正为奇
  这里的“化正为奇”主要是就作文中句式的使用而言的。作为句子,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比如,长句细致严密,短句简洁明快,整句整齐匀称,散句自由活泼,设问句发人深思,反问句语气强烈,对偶句铿锵凝练,排比句气势磅礴等。一篇文章,如果句式单调,总是一个节奏,就会平平淡淡。恰当地选择句式,化正为奇,注意句式的变换和综合运用,写出的文章往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例如下面某同学描写“我的家庭”的一段文字:
  很小的时候绕在妈妈的裙下,坐在爸爸的肩上,拉着爷爷的长须,蜷在奶奶的怀中。这一些让我知道什么是天伦之乐,长幼和谐就叫天伦。我明白,我知道,我清楚。一年到头小米饭,萝卜加青菜,有时有只鸡,鸡腿非我莫属,有时我会把筷子插到爷爷的酒壶中拿出来一舔,喔,眉紧锁,眼成线,鼻子与眼挤在一处。苦?甜?反正事后爷孙俩会相对而笑。父母恩爱,虽早去晚归,不过吃饭还是一块儿。不像人家当官的、经商的,灯红酒绿。俺吃的是青菜萝卜小米饭,俺是甜着的;有人吃的是大红龙虾大闸蟹,味呢还说是苦的!
  这段文字排比句、设问句,整、散句和长、短句相结合,写出了“我家”的天伦之乐,显得生动精彩。
  此外,特定句式的使用往往也能使我们的作文语言富于生动的变化,比如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中的“痣一点”变平常句式为倒装就显得生动而典雅。
  进入“发展等级”的中考作文,当在文从字顺、表述清楚的基础上,多注意一点“文采”。这定会使我们的文章文采斐然,令人赞叹。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建阳中学】

巧词妙句显文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