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方法很多,利用网络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网络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生动活泼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能刺激学生感官,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出最佳状态,学生情绪愉快,下笔自然顺畅。
要让学生心理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写作意义、方法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极强的,而且有可视性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习作活动,并相互作用,从而让学生视写作为乐事。有一次我布置作文:写自己喜欢的水果,完成“范文引路”后,我对学生说:“山东是著名的苹果之乡,为了让更多的人到我们这儿品尝苹果,我们到果园观赏观赏,看看苹果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好吗?”接着启动多媒体,随着欢快的乐曲声,屏幕上出现了一片苹果丰收的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着悬挂在树上的苹果,堆满筐的苹果,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学生说:“苹果成熟时,当你走进果园,就能看到红通通、沉甸甸的苹果压弯了腰身,一阵风吹来,飘来一股香甜的气味,好像在欢迎来自各地的朋友观赏品尝呢!”学生说完,笔者重放一遍,选择几个特写镜头定格。要求学生有顺序地抓住果树的特点观察、描述,学生个个仔细看,认真想,愉快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在写作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取写作素材。但是小学生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因此写作时常常感到材料贫乏。但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之后,课堂便活跃起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物被搬进课堂,真实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有一次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野炊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观察,然后指导作文,可有些学生一味贪玩,忽略了许多细节,写起作文只能是 “好玩极了,有趣极了”干巴巴几个字。怎么办?我们利用多媒体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活动场面早已录好),将学生在野炊活动中的全过程及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致勃勃的动作、表情展现给学生看,真实生动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反复的细致观察以及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写起来非常顺手。
对有些景物的观察,靠播放录像还不行,因为流水播放,学生不能仔细看清楚细节、特点,教师不能实现某些教学意图。如习作教学要求“按一定顺序写一处景物,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写一处景物,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等,于是我们把录像资料根据讲课要求,做成软件,实现“屏幕播放”。学生可以在一处一处的景物中再感知、再理解。播放过程中,教师结合情景资料适时地、详略得当地对有关写作要求进行分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既解决了学生“言之有物”的问题,也对学生的“言之有序”作了有益的引导。
网络多媒体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信息和反馈能及时处理,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一个班的学生,不管是知识基础还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常规的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同学的特点,教学只能一般化。开展网络多媒体写作教学,运用点对面、点对点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随时看到每一台学生机上的写作情况,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提示和帮助,从而实现了教学个别化和最优化。
例如:我在教学状物作文时,重点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能够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写初稿时,我不必走在学生中间巡视,而是坐在教师机前,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点阅学生的作文,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选材”这一环节出现问题,所选材料非常陌生,与自己的生活距离很远。如有的写“我爱宇宙飞船”,还有的写“我爱企鹅”等。这就很难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好作文,需重新选材。在下笔之前就避免了“学生按照自己错误的选择思路完成习作以后,教师们才作指导”的现象发生。如果在点阅过程中发现学生“结构顺序错乱”,马上告诉学生及时调整,如果是“遣词造句”不当,则让学生及时修改。通过点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在字里行间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我在适当的时候对全班同学作了及时提醒,使全体同学都有所注意。总之,共性问题,集体提示;个性问题,个别指导,使教师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新区苘山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