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43

[ 孙会 文选 ]   

重视开展课外阅读

◇ 孙会

  学生离不开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也离不开课外阅读,这已形成了共识,正因为如此,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学生平均每学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35万字,为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一、 课外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的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认真地搞好阅读,既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专长和爱好。这对中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用说学生和家长,就连许多教师都认为,课外阅读是份外事,强调过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并非绝对重要,关键在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是否具有某种能力和素质,能否受到更多的启迪。另外,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中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拘泥于课本与课堂,必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注目于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阅读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关键所在。从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来看,刚刚告别了“儿童期”,他们既保留着孩子的天真好奇,喜欢了解新鲜事物的特点,又具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辨识能力。他们渴望知识、渴望了解有关世界和人生的一切,甚至天上、地上的怪事奇事都想知道,如果仅凭课本上有限的“例子”以及个人的经验是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的,而报刊杂志上的新鲜内容则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曾拿出一份过期的《现代快报》给同学们浏览,全班同学竟然几乎一个不落的都看过了。不管学业多紧张,他们均有如此兴致。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自由式”的阅读方式,学生可选择“我需要的” “我感兴趣”的文章来读,我甚至把社会上流行的或学生中流传的作品也列为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中还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有了阅读兴趣,更需要教师及时负责的指导。学生从课内的学习步入课外阅读,好像是关在房间里摆弄玩具的小孩跨出房门,走进了大自然。大自然是绚烂多彩的,这就需要教师好好地“引路”。所以,教师要提倡读得“博”,还要引导学生读一些有深度、有质量的课外书。教师不能当旁观者,对有深度或内容生疏的读物,教师在学生读前作些具体的辅导,可介绍背景,也可分析评价,或提掣要领,或释疑解难。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读之前点一点,阅读起来往往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作些分析评价,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豁然开朗。辅导,当然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但对学生大有裨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兴趣和能力,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甚至有益终生。教师自身也要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 课外阅读活动的得力措施
  1. 教师应根据现有书目及学生的阅读情况制订系统完整的计划。
  2. 建立阅读小组,进行专题指导。指导内容包括:简介读物内容,阐明阅读目的,提出阅读要求等。
  3. 在阅读时,以略读为主,辅以笔记。笔记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可以抄录词句或摘录要点、编写提纲、写读后感或书评等。
  4. 教师在具体指导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同,心理品质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最后,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不能放弃课内阅读大搞课外阅读,更不能用课外阅读代替课内阅读,而应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利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的节选欣赏,推而广之,深入到全篇全文的原著中去,提高课堂档次,引向高层次的阅读。比如,在课堂上为朱自清的《背影》所陶醉,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要想了解保尔,就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种兴趣的迁移,能唤起学生对书本的热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一中】

重视开展课外阅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