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21

[ 冯贺军 文选 ]   

课堂教学应注重实效

◇ 冯贺军

  “课改”让课堂变得“热闹了”“精彩了”“现代化了”,这是主流,但我们也清醒地发现,有的课堂“缥缈的东西多了,有底蕴的东西少了”,实际的效果如何?尚难回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教学目标不明确而影响教学效果的事实是存在的。有的专家说得更不客气:“语文教师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多数是骗人的,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教学目标制定得不恰当,或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教学目标的迷失,导致教学过程中许多无效步骤的生成和延续,40分钟转眼间就过去了,而教学内容却没有得到落实。
  有些教师备课只是一种形式,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了解不清,设置目标太多或目标不切合学生实际,等于没有目标。其实一节课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是重中之重,教师应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明确目标,找准重点、难点,确保一节课让学生弄清一两个关键性问题,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真正深有体会,确保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教师增强目标意识是确保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二、 教无定法,有效是关键
  不要认为新方法都胜过老方法,要新旧结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探究教法,就是探究怎样教的问题。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李白《蜀道难》这篇课文,我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经过几个环节反复的朗读背诵后,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一节课,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说教,而同学们则完全沉浸在诗歌里。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了朗读法在诗歌欣赏与学习中的重要性,而且在此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不知不觉中,学生有了感悟,有了收获,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不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就不需要接受性学习和机械训练,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可以增加课堂实效。
  
  三、 情境设计要注重实效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情境设计。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然而在教学时,有些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语文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所以在注重趣味的同时也要考虑时间和实效,并且设计情境要紧扣主题。要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为了做秀,而忽略了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的设计和思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四、 巧妙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一问传神”的效果。如此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提问难度要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状态。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五、 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讨论讨论,分小组验证验证……”可实际情况呢?讨论的问题经常是没有思想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把手高高举起,可老师还在说:“你们商量商量。”小组合作已明显成为一种累赘。还有些合作,学生刚刚要进入交流状态,老师却宣布合作结束,因为下课的时间要到了。更有些讨论,学生分工不明,研究的问题不清,盲目地一哄而起,为的是有一片“热闹”的局面,其结果,只能是用个别优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确实得到进步或发展。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
  
  【参考文献】
  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②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 毛文:《强化目标意识,确保规范落实》,《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4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

课堂教学应注重实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