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42

[ 王小欣 文选 ]   

《雷雨》中繁漪悲剧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

◇ 王小欣

  曹禺先生创作的《雷雨》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鲁迅语)】,那么《雷雨》毁灭了什么呢?这个家庭悲剧通过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把八个人苦苦挣扎的人性拷打了。生存的悲剧也随之上演了。人性本身是矛盾的,即超我、自我、本我之间的矛盾,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侍萍如此,在四凤、周萍、繁漪之间这种矛盾也惊心动魄地存在着,而且也难以冲破人性的情感左右。于是八人各走各的路,却不可避免地互相纠缠成一张大网,不停地挣扎,却越收越紧,最终导致一切都被毁灭。
  其中的悲剧人物繁漪自《雷雨》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评论界对《雷雨》剧本中繁漪这个人物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五四”以后寻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形象,是一个值得同情和赞颂的女性;也有人认为,她是有违纲常伦理、伤风败俗、鲜廉寡耻的女人。其实毁誉不一恰恰证明了繁漪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由这个典型形象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的丰富性。这个形象之所以生动,关键在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性悲剧形象。她的这种性格构成既是作者对时代的一种悲愤苦闷心情在其所塑造的人物身上的折光反射,又是作者从心理角度对人物在那个时代环境与文化观念中是怎样地寻求本我、自我,是怎样在封建势力宗法思想的强大压力下走向毁灭的深刻剖析。
  第一,从人物的文化观念方面来看。繁漪出身于一个“有钱有门庭”的富贵之家,从小过着阔小姐的生活。受过旧式教育,也受过一点新教育,而且不乏对诗文的爱好,有着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思考,同时她也受过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清末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这新旧交替、充满矛盾的时代,决定了繁漪的思想性格的突出特点,就是新与旧并存,矛盾集于一身。
  繁漪是个受过近代文化洗礼的知识女性,她有过人的聪慧,天生丽质,内心有着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可是,她与周朴园的婚姻却没有任何爱情基础。如果她是个性格平庸的人,如果五四时期没有提倡恋爱自由,她也许会变成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但她渴望的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当周萍出现在她生活中时,她不顾世俗的观念,甚至不顾两人之间的乱伦关系,把自己全部的感情献给了他。一方面,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挫败面前她又对自己的爱情追求产生了怀疑和幻灭感。再加上她毕竟是个旧式女人,受到的新的教育又只有一点点,她的反抗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在苦恼和矛盾之中她显得有些歇斯底里,最后她对爱情的追求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并最终导致了精神崩溃和自我毁灭。
  第二,从人物的潜意识心理来看。按照弗洛伊德学说,人的潜意识中的性欲和爱欲乃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可消泯的原欲,这种性爱之力在潜意识这口大锅里沸腾,它给人以爱欲的冲动、创造的激情、生命的活力;由于理智和道德的压抑以及其他社会原因而使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又给人以无尽的痛苦和心理的摧残,还有心灵的伤害,甚至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的癫狂。这段话真切地反映出了人性自身的矛盾,以及人性和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雷雨》中的人物则绝妙而又形象地表现出这种爱欲和冲突的永恒主题,表现出这种本能欲望和社会压抑的悲剧冲突,从而揭示出这种悲剧冲突在人的心理上的意义。可以这样说,繁漪是本我和情欲的化身,周萍是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体现,周朴园代表了超我的权威及其对本我的无情压抑,而鲁侍萍不过是一个精神超脱体。
  繁漪是一个把爱情视为生命的三十五岁的女人,她的性格忧郁而果敢,她满蓄着受压抑的力,为着情爱痉挛地喊叫,什么都不顾,在与丈夫的长子周萍产生暧昧关系后才算找到生命之光。这种性关系无疑是大悖道德伦常,然而她却毫不畏缩地一往直前,疯狂地迷醉和追求着这种违背人伦的爱欲,牺牲名誉、生命也在所不惜,甚至将一切大白于世人,把一个赤裸的自我毫不羞愧地袒露给众人。正如作者所说的:“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迈向死亡。”
  这正形象地勾勒出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的特色:赤裸不德,不顾一切,自私地追求自我的满足,把爱欲奉为最高的神。应当说繁漪的爱欲是极其自私、不顾一切的,充分表现出疯狂的本我特点。她身上的阴鸷可怖和魔性正是这一特点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对人们潜在的、受压抑的原始欲望的一种强烈诱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她是寻求满足的本我最生动的人格体现。
  第三,从本我、自我、超我矛盾的不可调合来看。誉满欧洲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本我是个体原始的意识状态,在本质上是不受约制的,它遵循简单快乐原则。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原则,追随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出来的意识状态。自我一般是延迟本我的即时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意识水平。超我是部分属于潜意识而部分属于意识的。意识上,它尽力使我们变成一个有道德的人;譬如说,一个结过婚的男人虽然喜欢他的女秘书,但他也许绝不会让她知道他对她的感觉。在潜意识上,自我压抑了它认为不道德的某些性格。在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身上,这三个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这三个部分的相互协作使得他能够在自己的环境里,进行有效的令人满意的生活和工作。反之,这个人就属于顺应不良的类型。他会对自己不满,对妨碍自己的他人不满,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世界不满,他就会变得发狂或消沉。”
  弗洛伊德的这段理论可以说切中繁漪悲剧性格构成的主观因素。作者也正是从心理角度深刻地透析出人物在那个可怕的环境中是怎样进行本我、自我、超我的宣泄以及在封建势力、宗法思想强大压力下的人格分裂,直至最终走向毁灭的悲惨结局。依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原理来分析繁漪这个人物,就不难看出构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及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本我”遵循的是“唯乐原则”。它的目的就是避免痛苦,寻求欢乐,满足本能的需要。繁漪是个本能潜意识很强的女性,她从小生就了一种率直狂傲的脾性,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庭优越感。嫁到周家来,如同一只金丝鸟掉进一个令人窒息的枯井里。周家这个禁锢如铁桶一般的家庭,极大地限制了她寻求人间欢乐,满足本能情感需要的欲望,她不能在家里呼风唤雨,颐指气使,骄纵任性,时时处处都要违心地戴着周朴园强加给她的“贤妻良母”的“紧箍咒”,连一切正常的见解和行为、合理正当的要求都可能遭到周朴园的禁绝。她和他毫无共同的情趣、爱好、语言,他哪怕是一点点爱情的热量也不肯施舍给她,有的只是强迫她喝药,要求的只是替孩子做一个服从的榜样。她有着对个人幸福自由的强烈追求,有着寻求爱情慰藉和宣泄热情的欲望,可是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她能屈从就范吗 ?请听:“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本性的。”她呼喊着:“我的心并没有死。”“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这就是发自她灵魂深处最响亮的呐喊。
  她的丈夫,一个比她大23岁的半百有余的男人,一个喜新厌旧、气血衰微的伪君子,一个心狠手辣、令人望而生畏的冷血动物,又怎能引起她的兴趣呢?这就是她为什么偏偏爱上周萍这个柔弱小生并不顾一切的缘故。一言以蔽之,上述种种行为完全出于本我的需要,是“唯乐原则”不能得到实现的必然结果。
  既然周朴园根本不值得她爱,可是她为什么又偏偏愿意嫁给他呢?既然家庭没有什么留恋的地方,可她为什么又不像娜拉那样勇敢地出走呢?这又是出自她“自我”的需要,自我遵循的“唯实原则”。所谓“实”就是外界存在的东西,“唯实原则”的目的就是讲求实际的需要,设法使兴奋与紧张得以适当的排泄。“唯实原则”的实行,并不意味着“唯乐原则”的放弃,而只是考虑到实际的需要,暂时将它搁在一边。繁漪之所以愿意嫁给周朴园,很大程度上图的是他有钱有势,与自家门当户对,有优厚的物质条件供她享乐,有显赫的地位使她感到体面,可引以为骄傲,只是她没有想到等待她的会是闷罐般的囚牢生活而已。
  探究悲剧的根源,我不想把它归咎于“命”,那或许只是一个我们习惯的托词。《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一种天地间的“残忍”。想到鲁侍萍的一句话,“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弱……”正是这人性,这生存着的人性左右着一切,导演了这一出彻底的悲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

《雷雨》中繁漪悲剧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