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各册教材中编排了图书箱,各地区中考也加大了课外阅读的考查力度。但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又如何呢?据笔者对本校近两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八成左右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因家庭和自身等因素,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学生在阅读品质上功利性、依赖性、肤浅性较为严重,阅读效果较差。
针对以上情况,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师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而应首先转变观念,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阅读谋求一些有效的指导,为改变当前课外阅读的现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首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合理阅读计划的制定者
1. 带领学生共同确定阅读篇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阅读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前,我们除了将课程标准中的推荐书目向学生详细介绍外,还要听取学生建议,将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如《花季·雨季》)和流行的好作品(如《哈里·波特》系列)列入推荐书目,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欲望。
2. 由浅入深,指导循序渐进阅读。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在计划实施初期,我们可先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一开始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欢上阅读。
3.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及进度。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半途而废,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单纯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因此,我们要对阅读时间和进度作统筹安排。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0至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的就能达到。
其次,创设阅读氛围,教师是阅读资源的开发者
1. 随文推荐,以图书箱为引子。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有的课文就是课外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课外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其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箱”,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创设阅读氛围,营造声势。“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室内可挂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第三,鼓励探究创造,教师是深层阅读的组织者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
1. 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者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三国演义》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试概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在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说明理由。
2. 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3. 尝试对名著的研究和再创作。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阅读作品时,可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两部作品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作品中发现问题,然后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得出结论。教者可帮助选择研究主题,并进行适当指导,鼓励他们把研究成果写成研究报告。再创作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好办法。
第四,建立阅读档案,教师还应是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的评价者
建立学生阅读记录卡,对学生阅读的篇目、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收获进行记录,定期组织学生对阅读记录卡进行检查评比,从而完成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综合评价,并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一方面以评促读、以评检读;另一方面为学生建立完整系列的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描述学生、评价学生、展示学生,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根留住。
当然,在指导过程中,教者还需注意不要过多地向学生推荐有关作品的分析评介文章,更不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灌输给学生。教者先入为主的讲析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感悟思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者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在没有束缚的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探索、鉴赏、创新。
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健康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表达,与他在青少年时期读书多少有很大的关系。课外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坚信只有长期坚持阅读下去,学生的整体素养才会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