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60

[ 戴素云 文选 ]   

把原汁原味的阅读还给学生

◇ 戴素云

  【案例】
  课文《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不久前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这篇课文,这堂课主体部分的四个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体会天鹅身处的困境。老师出示天鹅图片和播放叫声后,接着出示描写天鹅第一次叫声的语句:“克噜─克哩!”指名朗读,旨在让学生读出焦急、担忧的语气。随即出示语句:“只见天鹅在冰上互相呼唤着,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组织学生讨论:“天鹅们该怎么办?”
  第二,感悟老天鹅的“破冰勇士”形象。老师由学生的讨论引入写老天鹅破冰的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老师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先让学生抓住“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等重点词句,体会老天鹅的勇敢奉献的精神;再把第五自然段改写成了诗行的形式出示:“老天鹅/腾空而起/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诗行,读出老天鹅顽强的精神;最后,播放老天鹅破冰的动画片,在音乐声中老师一段深情的导语让学生深为感动。
  第三,感受群鹅齐破冰的动人场面。老师引入群鹅破冰部分教学,出示描写天鹅第二次叫声的语句:“克噜─克哩─克哩!” 通过反复引读、齐读天鹅叫声,让学生感受天鹅的齐心协力精神。
  第四,表现天鹅成功的喜悦。出示描写天鹅第三次叫声的语句:“克噜─克哩─克哩!”让学生表演读,表达出天鹅群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反思】
  这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颇费匠心,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流畅,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或品词析句,或融情朗读,课堂节奏明快、气氛活跃,教学亮点频出,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应该是一堂大多数语文老师认为的优秀课,因为它的这许多亮点也是我们自己上课时所追求的,尤其是上公开课。然而反思这堂课,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
  首先,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并没有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角度考虑,仅仅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教者方便操纵课堂出发。于是,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顺利”地走过课堂,教师在学生的配合下“完美”地完成一切预设,看起来是那么圆满。可在热闹的朗读、讨论过程中学生又有多少自主的空间呢?
  其次,缺了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文本有较为全面、深刻的把握,但如果教学中完全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去确定学生阅读文本的起点和终点,继而在教学中对文本过多加工、取舍,必然剥夺了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机会。学生这样的阅读实际上是间接的,学生与文本没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因为两者之间隔着教者。
  第三,缺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这节课上学生看到的是老师忽而这一句,忽而那一句的课文片段投影,朗读的是老师改写后替代课文片段的诗行,交流的是有关这个词、那个词的体会,思维的方向是老师预设的教学流程,而不是沿着文本原有的表达思路。试想,这节课上完后,留给学生的除了几个关于天鹅精神的标签式的词语和课文的一些零碎部件,还会有什么?学生只能说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了天鹅破冰这个感人的故事,并不能说他们真正阅读了文本《天鹅的故事》。
  阅读自得方为贵,我们要给予学生“自得”的机会。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总是这种被动、间接、零散的阅读,就如同只让学生喝果汁、吃果脯,可能学生也其乐融融,但他们永远也品尝不到新鲜水果的原汁原味,吸收不到新鲜水果丰富的营养。所以,语文课,还是把原汁原味的阅读还给学生为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罗塘实验小学】

把原汁原味的阅读还给学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