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女们将来能上个重点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父母不惜血本,狠抓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让孩子学画画、练钢琴、上奥数班等等。一句话,让孩子拼命努力。一旦孩子考个高分,家长就对孩子说:“有什么好?这是你比人家多花了好多钱学的。”考得不好的话,又说:“你看看人家,不花钱也比你强!”乍一听,好像蛮合理,可细细琢磨,这种家庭教育是有弊端的,它反映了在教育中存在一种不科学的“横比”现象。
家长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好的,可是好心办坏事 ,他们的话语让孩子听了心冷。孩子们 “包袱”更沉重,心情更压抑,或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这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以及形成健康的性格极其不利。家长要深刻地认识到: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人也一样。俗话说:“人上一百,各式各色。”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这是无法否定和抹杀的。
教育上的“横比”实质上是以他人的水平作为自己孩子发展的标准。孩子超过了这个标准,家长感到高兴,落后于这个标准,家长感到灰心。尽管家长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但从实际来看,这样的标准却是从许多有特长的个体中抽象出来的,或者说这样的标准是集中了许多孩子优点的结晶。让一个孩子按照这样的标准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同样,传统的学校教育对所有学生规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老师和家长不管孩子的天赋,不管孩子的先天条件,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地达标,必须以出色的成绩为学校为家长争荣誉,为自己争机会。一旦达不到,就要受到歧视、侮辱,甚至被讥笑为“笨蛋”。这样来评估孩子是错误的。
诚然,现代社会充满竞争,现代教育也不否定按照一定的等级来评价个体。可我们应该清楚这样一个道理:条条道路通罗马,孩子成才的道路千千万万,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不能仅以考分论英雄。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逐步从依赖父母到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既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也要给孩子提供健康的精神生活,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把握自己,确定一个科学的、实在的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个标准应是自己发展能达到的等级,应是自身潜力发挥的最大的极限。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如果一次学习活动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那么不应该满足,应当减分,因为孩子还有很大的潜力尚待发挥。如果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仍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孩子应当欣赏自己,理应为自己加分,因为自己已经尽全力了。按照这样的标准,可以使孩子从与别人的不正确的比较中解脱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平衡的心态,会使孩子看到自己不断进步的“轨迹”,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家长的口中说出“你看,你能取得高分,谁说你不行啊”“听说这次考试很难,你能发挥正常,真好”“很好,再试一试”等语句,对孩子来讲多温暖啊,这正是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他们就是在这不断的认可和表扬声中,培养自信,激起自己对成功的更高追求。布鲁纳说过:“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任何东西。”
当然,做家长的还要注意:过度的表扬、不切实际的赞美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影响做人的质量。把握了这把尺子,将来孩子步入纷繁变化的社会,他们就能从容地正确看待得与失,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这正是我们家长所企盼的。
“横比”的方法我们并不是一概否定,但在运用之前,必须先要问问自己: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教会孩子把握自己的方法了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