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泰州市校长挂职锻炼苏南行,我来到了苏州市草桥中学。在一次学校中层干部例会上,邢老师汇报去武汉参加2010年国培计划班主任培训的体会时谈到“教育的有痕与无痕”,我感触很多。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又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先生演讲之后回到办公室,其秘书莫莉小姐笑吟吟地迎上来说:“卡耐基先生,演讲成功吗?”“非常成功,掌声四起。”“祝贺你。”莫莉由衷地笑着说。“莫莉,你知道吗?我今天去给人家讲的是‘如何摆脱忧郁,创造和谐’,我从公文袋里取出讲稿,刚一开口,下面便哄堂大笑。”“那一定是你讲得太精彩了。”“的确精彩,我读的是一段如何让奶牛产奶的新闻。”说着将手中的材料递给莫莉。莫莉的脸刷地红了,喃喃地说:“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这不会让您丢脸吧。”“当然没有,你这样做使我自由发挥得更好,还得谢谢你呢!”从此以后,莫莉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粗心而造成的类似的工作失误。
卡耐基先生对莫莉的批评和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
这种教育方式正是邢老师介绍的无痕教育。它所带来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应该给中小学教师以有益的启迪。
一、 无痕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
无痕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过于彰显自己的目的和意图,通过暗示、迂回等恰当的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地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进行无痕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无声的示范等都能引起受教育者心灵的颤动和内心世界的感悟,久而久之,就能让受教育者把教育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这种“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达到了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 进行无痕教育的现实背景
笔者曾不止一次谈起人们记忆里的老师,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往往是老师某次的批评、讽刺甚至打骂,正是由于老师那次过激的行为深深地刺伤了他,使他从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在,面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类似的“反教育”的教育方法仍然是部分老师的习惯性行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形:
1. 孤立歧视:往往从座位、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下手,伤及学生自尊,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 盘问盘查:一旦暴露了学生的隐私,就会使学生产生信任危机,从此封闭心灵。
3. 威胁恐吓:常用告诉家长、勒令退学等方式恐吓学生,使学生产生惧怕、疏远心理。
4. 讽刺挖苦:会像剑一样刺伤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
5. 侮辱谩骂: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6. 体罚、变相体罚:会使学生产生报复心理,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如此种种“反教育”的教育行为摧残了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信乃至身心健康,产生的危害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影响。
当代著名学者肖川博士指出:“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是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当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时代呼唤无痕教育!
三、 实施无痕教育的策略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因此,现代教育便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的观点: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在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1. 语言感化。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载体。在学校里,学生就生活在教师的语言天地里。如果教师的语言是阳光、是细雨,学生这棵幼苗就会感到温暖、得到滋润,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幼苗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教师的语言是冰雪,学生这棵幼苗就会受到伤害,就很难茁壮成长。
教师要使用健康、文明的语言。时下所有学校都在规范教师用语,提倡使用文明语言,其目的就是要在校园里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语言氛围,让置身其中的学子们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进办公室,教师应说“请进”;学生答完问题,教师应讲“请坐”;教师因故晚到应说“对不起”,等等,这种既文明又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能给学生以亲切、尊重之感。在校园里,不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需要使用健康、文明的语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应该使用文明、礼仪性的语言。
教师要使用鼓励、肯定的语言。“我看你是永远也学不好了”“你已经连续几次没交作业了,还会有什么出息”,当学生未能达到教师的期望时,往往会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许多教师认为,不停的批评就是帮助学生,学生能够从批评中吸取教训,成长起来。事实恰恰相反,帮助、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有效方法很多,而批评是其中收效最小,也是最容易伤害学生的方法。
学生需要鼓励,鼓励是他们生命中的阳光。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不忘送去真诚的祝福:“祝贺你!你是我们班的骄傲”;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应及时加以肯定:“老师就知道你行,继续努力会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妨给予贴心的抚慰:“挫折是人生中一段泥泞的小路,小路的尽头连着幸福和温馨,老师会陪伴在你的左右。”学生常沐浴在“肯定、鼓励”的春风里会变得自信,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教师要使用理解、宽容的语言。北欧国家的老师遇到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一律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还没有准备好”。欧美老师的做法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宽容往往被教育者所忽视。我们中国教师一般不会说“对不起”,是因为我们关注知识,关注成绩,不关注尊重,不关注尊严,因而碰到学生犯了错误很难做到理解、宽容。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自尊,也就谈不上尊重他人。
良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之上的。宽容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地放任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卑感、恐惧感中解脱出来,从而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运用灵活多变、因人而异的教育对策,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2. 行为引导。教师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如何放大“身教”的教育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乃至日常行为举止都要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给学生树立文明规范、积极向上的师表形象,用自身的言谈举止向学生诠释“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让学生“信其师、师其道”。
身体语言的教育功能。孩子拿着奖状兴冲冲地跑来,教师高兴地拍了拍他,这个简单的动作会让孩子幸福好久,甚至记住一辈子。类似的,教师赞许地点点头,一个深情的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等身体语言,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幸福冲动,使他们的精神受到鼓舞,斗志得到激发。
韩国的教师无论天气多热,在工作期间都要打上领带,穿上西服。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一个穿着整齐、形象端庄的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信息,催人奋进。教师应该牢记天津南开大学教学楼门厅下的一面镜子的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时时让自己的身体语言发挥教育功能。
身体力行的教育功能。黑格尔认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学生天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参加冬天早晨的升国旗仪式,教师们安静整齐地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向学生传递的是爱国的情怀、不畏严寒的精神和严守纪律的作风;教师看到地面上的纸屑弯腰捡起,那是在告诉学生要爱护环境;教师经常动手把讲台收拾得干干净净甚至拿起扫帚和学生一起劳动,这是在向学生无声演绎劳动光荣的真谛。这些都是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经常身临其境的学生一定会养成遵守纪律、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 自我教育。康德把教育的内涵定位于价值,认为:“价值是无法‘灌输’的,它只能由个体在自我发展、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自省的习惯与能力,通过他们自身的内化,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无痕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正体现在这里。
自我教育因素是影响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旦生成,就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1) 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才能正确地对待和克服这些缺点与不足。然而不少学生在认识自我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大的片面性:估计过高,过于自信,甚至拒绝别人的善意帮助;估计过低,过于自悲,缺乏上进动力。教师应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并主动听取他人评价,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营养,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2) 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目标和计划。学生通过制定恰当的目标和计划可以提高自我要求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近期、长期目标,并鼓励其把理想目标细化,从小事做起,逐步提高。
(3)鼓励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塑造自我、发挥自我教育作用的根本途径。今天的事今天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知道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就要把握今天,做好今天的事,做好自己的事。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认识、自我鼓励、自我制约、自我调控、自我监督的锻炼,从而学会克服困难,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4)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所做事情或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自我评述、自我评判,让学生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实现“新我”战胜“旧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自我教育目的。
4. 生生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实施无痕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会出现学生违反纪律的状况以及其他的突发事件。面对这些事件,智慧型教师善于把它们当做宝贵的教育资源,利用长年累积的教育本能和教育机智,巧加设计、点拨和引导,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不期而至,整个过程自然天成、了无痕迹。
在实施生生影响的过程中,教师重在设计、组织、引导。李镇西老师在一次班主任培训工作会议上谈到无痕教育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并且举例说到原来他班级里有一个被毁容的学生,叫王倩雯,一次班级演讲比赛,报名时她要求演讲,老师在犹豫和担忧中发现这是一个教育契机,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进行生生教育的宝贵资源。老师首先要求全班学生读《爱的教育》这本书,理解尊重、平等的意义;其次,王倩雯5岁时遭毁容的经历又是一笔资源,向她推荐《简爱》,让她明白一个道理:人的美丽在心灵,高贵在精神;最后让王倩雯和其他学生一样参加演讲比赛。在整个活动中,王倩雯既是受教育者,又成为不自觉的教育者,其他学生都成为不自觉的受教育者,所有学生的心灵都接受了一次洗礼。
5. 环境熏陶。学校浓郁的人文气息、优美的校园环境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愿景,对身处其中的学生是一种鼓励、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要使其融入其中而自觉地认同校园文化中包含的发展目标、团队意识和价值理念,生成对理想、对高尚、对美好的追求,从而不断磨砺意志,增长能力,健全人格。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创设一种氛围,一种磨练意志、催人上进的氛围,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影响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在校园里因地制宜地开展 “演讲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艺术节”“运动会”“兴趣小组”等活动都是孕育优良、和谐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
打造健康的校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是健康的校园环境,都渗透着人性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散发出求知上进的气息,让学生于耳濡目染中,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和识辨能力,培养求真欲望和创新精神。在校园里,我们要让每一面墙说话,让每一个角落传情。如在校园里添置富有情感的标语:“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它”;“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泪” ;“想不付出而获得幸福,那是神话”;“多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等包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
无痕教育要求 “精心设计,了无痕迹”,追求的境界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作为教师,我们享受“无痕教育”的成果也是幸福的,但接受无痕教育的理念,掌握无痕教育的技巧、方法、手段的过程却是需要智慧和爱心的。没有爱心就不会有无痕教育!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我们用爱心共同迎接无痕教育的春天,和学生一起品味无痕教育带来的幸福和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溱潼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