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26

  

描写类文段表达特色题的解题角度

◇ 张梅洪 袁长来

  考查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艺术特色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四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卷来看,对描写类文段表达特色的考查尤为偏重,例如:2007年《麦田》的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2010年《溜索》的第11题“文中画线部分‘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与其他省份高考卷上的同类题目相比较,江苏卷此类题目的设置,答题入口较大,考生往往因找不准或者找不全答题角度、答案内容而失分。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描写类文段的例子谈谈描写类文段表达特色题的五个答题角度。
  
  一、 从取景的空间转换角度和选取的景物角度答题
  
  “秋天来到了树林里,从远处看,黄叶纷落好似成群结队的金色的蝴蝶,它们飞累了,落到了我的肩膀上、头上、脚上。把我的思绪从绿色的夏日带到了金色的秋季。我一转身,一片秋叶又落在我身旁,我弯腰拾起,捧在手上,细细地端详,好特别的一片秋叶呀!它还没来得及完全退去绿色,仍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气。”这是由远及近地转换空间角度描述秋叶的。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马国福《跟着炊烟回家》)文章围绕“炊烟”这一主体,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分析上面两个语段的表达特色,可以分别从取景的空间转换角度和选取的景物角度入手,只要写明白取景的空间转换角度和选取的景物即可。再如2010年《溜索》画线文句是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的。2007年《麦田》里的那段描写关中麦收情景的文字选取的是“收割机、麦茬、麦秸香”等这些在麦田里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二、 从感官的角度答题
  
  除少数特例外,多数描写类文字都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写景状物的。如“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凄切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就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感官角度来描写月夜之美。除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四个感官角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心理感受这一角度,例如2010年《溜索》中“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就是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凸显峡谷的险峻气势,心理描写对展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起到了衬托作用。
  从这一角度答题时,只要说清楚感官角度即可。如回答苏北四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1题“第二段:‘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张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铺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是这条街特色的行道树,银杏树的落叶。银杏的落叶,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的落叶很厚实,仍然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它落叶的黄也是同样的耀眼夺目,同样的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入扣,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只要答“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就可以了。
  
  三、 从动、静关系角度答题
  
  动、静关系主要分为动静结合和动静相衬两种关系类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段话就是先写静景后写动景,动静结合地描写出月下荷塘的美丽。陆定一在《老山界》里就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描写半夜里的“寂静”:“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考生从这一角度答题时,无论是动静结合还是以动衬静,都要答清楚动景和静景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四、 从修辞的角度答题
  
  描写类文字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几种。如“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描述炊烟的形貌;“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一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来表现胡杨林宁死不屈的精神;“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连用了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来表现“寂静”。
  需要注意的是,指出文段所采用的修辞方法的同时还不能忘记说明运用该修辞方法起到的表达效果。例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13题的第2小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答案应该这样组织: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五、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答题
  
  描写类文段多以语言生动形象见长。为了增强描写效果,作者常常会运用一些贴切的形容词、恰当的量词、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叠音词。例如鲁迅在《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一段描写中就用了“一轮”“一个”“一柄”“一匹”等恰当的量词和“挂”“捏”“刺”“扭”“逃”一组连续性的动词使画面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叠音词的运用能使景物描写、声音临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如下边两个例子:“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一句中“突突突”“黄亮亮”“金灿灿”几个叠音词使麦收的场景极富感染力;“阳春三月的乡村,青青麦苗、黄黄菜花、笑盈盈的脸”一句中“青青”“黄黄”“笑盈盈”几个叠音词鲜活地再现了阳春三月的生机和喜悦。
  从这一角度回答问题不仅要指明词语运用的特点,还要说清楚运用达到的效果。如2007年浙江卷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的语言表达技巧。”组织答案时不仅要指出使用了叠音词,还要指出运用叠音词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当然,不是每一段描写类文字在这五个角度上都具有特色,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对文段进行理性的分析,对答题角度进行合理取舍,进而条理清晰地组织答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描写类文段表达特色题的解题角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