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课中合理地、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整体性,会起到有益的作用。课堂过渡语在教学过程中如同道路上的交通提示,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转向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以层次感、系统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课堂过渡语的运用。
一、 巧设悬念,引发思考
【案例1】 靳家彦老师执教《跳水》教学片段
师:这一天风和日丽,大海上风平浪静,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航行。突然,轮船的甲板上传来焦灼的大声喊叫:“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只见一个人举着一杆枪,瞄准桅杆上端的一个小孩。“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只听见“砰”的一声……同学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齐):想!
师:这是个精彩的故事,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读一读……
悬念的设置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酝酿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上,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深入学习来解开这个疑团。这个悬念就是教学过渡语,教学过渡语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恰到好处。教师通过过渡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将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从而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 提炼升华,穿针引线
【案例2】孙双金老师执教《白杨》教学片段
(师生一起学习课文对白杨外形的描写后)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又读了一遍课文,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你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不是真的只写白杨呢?
生:不是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想通过白杨写自己对儿女的感情。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白杨有一种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应该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生:书上写了,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一方面是赞扬白杨树,另一方面是赞扬在新疆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多么辛苦。
生: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课文里有一段话,(生读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同学们会抓这些特殊的句段学习,很好!在这里,作者是在写白杨,但是更深的意思在于写人。谁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生:以物写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以物喻人的方法。
师:对,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托物喻人。
适时讲解表达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写作手法,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表露的内容向隐藏的内容开掘,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通过“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不是只写白杨呢”这个提炼式的过渡,引导学生从对白杨品质的感悟向写作方法的领悟的转变。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就能在自主阅读和习作中迁移运用。
三、 紧扣重点,总结过渡
【案例3】支玉恒老师执教《丰碑》教学片段
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而军需处长无私无畏,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
生:(齐)受到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出来,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
生:(齐)得到了。
师: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给他作的回答?
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
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简、归纳、总结、梳理,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这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需要教师用精彩的语言来过渡,这样的过渡语常常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丰碑》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要说明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根据这种认识,教师的过渡语言引导学生从关注“军需处长”这个个体迅速转移到这支队伍上来,紧扣重点,独辟蹊径。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精彩过渡语,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提醒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增添课堂教学美感的效果;既可以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个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又能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朱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