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08

[ 朱先云 文选 ]   

追寻润物无声的语文课堂

◇ 朱先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索、在探寻,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
  翻开飘着墨香的课本,苏教版第九册第一课,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师恩难忘》吸引了我。读罢,深深陶醉其中,陶醉在田老师娓娓动听的话语里,陶醉在田老师美妙神奇的故事里。田老师的故事,如三月的和风,似潺潺的小溪,像暖暖的春晖,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苦苦追寻的润物无声的语文课堂吗?
  田老师——一位可敬可亲的普通的乡村小学老师,将知识和浓浓的爱意融入到一个个自编的故事里,孩子们浸润在老师的故事里幸福地成长,老师的故事也让作者走上了文学的道路。田老师不仅是作家刘绍棠的恩师,更是我们的楷模。细细咀嚼品味,从田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
  
  一、 用故事,植入一颗“语文的种子”
  开学的第一天,一群乡村娃娃,带着对家长的依赖,怀着对无拘无束的稚童生活的无限眷恋,带着十万分的不情愿,一步三回头地抹着眼泪,第一次走进了设在破庙里的学校,走进了陌生的教室,见到的是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无助、不安、恐惧。
  田老师让娃娃们排好队走进教室,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让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娃娃的手描红。在他们躁动的心渐渐平静后,田老师开始上课了,先念一首小诗,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娃娃们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有的还在发呆,直到高年级的学兄捅了捅他们,才惊醒过来。
  故事安抚了孩子们忐忑的心,田老师的故事是久旱后的甘霖,滋润着株株幼苗;田老师的故事是新鲜的奶液,带给山村孩子丰富的营养;田老师的故事是蜂蜜,甜透了孩子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他们从故事里看到了烂漫的野花,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记得聪明的犹太人,第一次让孩子接触书本的时候,在每一页都粘上蜜,翻书的过程中,“书是甜的”这一印象就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美好的记忆里。田老师用动听的故事拴住、迷住了乡村孩子散漫的童心。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不知不觉中,这群乡村孩子悄悄地喜欢上了学校,爱上了语文,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每天便多了一份对语文的期待,多了一份美好的憧憬。就这样,一颗“语文的种子”已经悄然植入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长叶,开出鲜艳的花朵。
  
  二、 用故事,让“语言”散发芬芳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首20个字的普通小诗,在田老师的课堂上变成了一个诱人的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见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们语文课上惯常的方法是:同学们,这首诗里有几个数字啊?什么是“烟村”,什么叫“亭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是什么意思啊?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啊?零打碎敲,单一僵化,让语文变得乏味、无趣,难怪不少孩子上学第一天就感到没意思。
  田老师的故事,是一幅流淌的画,一道移动的景。高度整合,巧妙融合,使得所有的文字都变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知识与趣味浑然一体,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意境。田老师了解孩子,喜爱孩子,用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领着这些孩子在童话般的世界、在诗意的王国、在语文的天地里尽情地遨游。在田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里,语言文字变得立体起来,灵动起来,使得语文散发出持久的芬芳。
  
  三、 用故事,润泽“饥渴的性灵”
  田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没有说教,更听不到呵斥,处处流淌的是爱与美,让混沌懵懂的童心变得澄明清爽起来。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课,就让“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培植的是深深的同学情谊;“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在现实与童话中,外婆是善良慈爱的化身,是最最疼我亲我的人,牵着衣襟依偎着妈妈去看姥姥的那份激动与喜悦,难以言表,体现的是浓浓的骨肉亲情,是做人的孝道;“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在暗示孩子们,赏花惜景,要善待美好的事物,善待他人,要时时为他人着想。春风习习,阳光灿灿,炊烟袅袅,鸟语花香,山花争妍,花香幽幽,一路歌来一路景,小手牵着妈妈走啊走啊……人性美,自然美,意境美,透过优美的语言,汇成了琼浆玉液,点点滴滴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
  
  四、 编故事,为美好人生导航
  当下的语文课,不少教师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田老师的语文课上每天都会听到不一样的故事。每学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上千个故事如春雨点点,熏陶浸润,滋润了“我”;上千个故事,“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田老师的故事为山村孩子美好的人生奠基,田老师的故事为山村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田老师点亮智慧之灯为孩子们导航,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他被国务院评为“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徜徉在田老师的故事里,折服于田老师的文笔和口才,更惊异于田老师的智慧与创造力。走进田老师的故事,你就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化雨,什么叫教育无痕。钱锺书先生认为,无痕的教育有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是的,它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养着新的生命,虽无痕,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如歌,如诗,如画。和风细雨,方能催开娇艳的鲜花。希望我们都能像田老师那样把握真谛,让教育——无痕!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

追寻润物无声的语文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