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何伟老师用近似课堂实录方式写成的《由“可怜”两字引发的思考》一文,长期萦绕在头脑里的一个问题——课堂上到底如何处理文本——似乎有了些眉目。何老师的做法,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 在阅读文本中寻找有价值的切入点
夏瑜开导阿义,阿义却打了夏瑜嘴巴。夏瑜被阿义打了,还说阿义“可怜”,康大叔觉得匪夷所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更是无法理解。到底谁可怜?可怜在何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发问。夏瑜说阿义可怜,在革命者眼中民众没有觉悟,说明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花白胡子先前没理会康大叔的话,认为夏瑜被打,不值得可怜,后来明白了是夏瑜说阿义可怜,于是与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一致认为夏瑜“疯了”,可见他们与阿义都是可怜的一类。说夏瑜可怜,有无道理?也有,周围的人不理解自己的行为也就罢了,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理解,这不是革命者的“可怜”吗?由“可怜”一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求文本的主旨,这是很有价值的做法。
二、 用互动对话的形式组织学生的课堂阅读活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由“可怜”两字引发的思考》叙述的是一个原生态的互动对话的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老师不是以课堂权威、主宰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而是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出现在课堂上,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8位学生的解读,或肯定,或补充,或强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言面较广,发言也有一定的质量。这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期望的课堂教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这一要求没有规定具体做法,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对话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情境。
三、 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由“可怜”两字引发的思考》一文中,8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对文中“可怜”两字的理解。形象大于思维,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都会因其阅历、性格、教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阅读应当体现出个性理解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课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所在。
但在何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正视几种现象:
1. 开放、发散性的教学必须有度,不能宽泛无边。老师抛出话题后,应当规定一定的讨论范围,不可以海阔天空多方面遐想,也不可以“东拉西扯超出文学范围”。教学总是有目的的行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2.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但要有解读的依据。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如学生3的发言,在文中就找不到依据,不少学生的发言有偏离讨论主题之嫌,老师应当及时点拨、指导,否则对学生会有误导。
3. 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有所作为,的确要苦练评点学生发言的基本功。对学生发表的言论的评点,要切中要害,肯定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指出其中不全面、不准确的部分,同时还要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述的错误。
【点评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