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语文生本课堂观摩活动中,有一个教学片段深深触动了我,并常常萦绕在我脑中。
教师执教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请学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随后问:“同学们,此时,诗人离家乡是远还是近?”尽管教师引导学生一读再读,学生还是觉得“诗人离家乡很远”。
这样的语文课堂,离童心不是“近”的,而是“远”的。真正走“近”童心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课堂?让我们聚焦师生互动中、阅读体悟中、思维碰撞中的一个个“误点”,它们如同富有生命力的细胞一般,成为我们语文课堂实践中的“小音符”,我追随着,探究着,试图破解“童心”的密码。
一、 误点:让我们从这里读懂童心
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预设以外的理解和见解,用一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环节,尽量去避免学生“误点”的产生,或者一碰到学生出现错误,便立即阻止。殊不知,语文课堂是风平浪静了,但学生的灵气却消失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真正开放的课堂空间,并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允许学生产生错误,才能给学生一份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创造与智慧才能生成。“错误是将来的智慧和成功”,因而,当学生出现“误点”时,那是童心在悄声细语,期待着我们用心去聆听。
小小“口误”,你读懂了吗?
学生在特殊的场合、氛围中,因为紧张、怯场,应变能力降低,脑中想的和口中说的不一致,所以产生“口误”。你读懂了吗?一个小小的“口误”,就是一颗满怀着紧张、胆怯的童心啊!
次次“失误”,你读懂了吗?
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对所学内容兴趣不浓,注意力未集中,因而对教学内容、知识有遗漏,缺少前后联系时,会产生语言或理解“失误”。你读懂了吗?一次 “失误”,就是一颗向往自由、向往飞翔的童心啊!
遍遍“差误”,你读懂了吗?
学生情绪容易激动,个性张扬,喜欢表现自己,未理解透彻就急于表现,因此会产生“差误”。你读懂了吗?一次 “差误”,就是一颗乐于表现、活泼好动的童心啊!
回回“偏误”,你读懂了吗?
学生因语言的表达能力不足,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因理解能力不够,难于进行正确表达时,会产生“偏误”。你读懂了吗?一次“偏误”,就是一颗朴实无华、期待鼓励与帮助的童心啊!
二、 误点:让我们从这里走向童心
语文教学,我们本不需舍“近”求“远”,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来教,紧扣语文的本质,以文本的语言、主旨、主线等为媒介,缘误而导,激活课堂的灵性和学生多元感悟的灵气。
1. 巧以文本语言为媒,“迁移”情感
教师执教公开课《珍珠鸟》,由于听课教师比较多,刚开始师生的对话总显得别扭、不顺畅,学生不是答不完整,就是答不到要点,师生之间的互动一时遇到了障碍。这时,教师请学生用一个词说说珍珠鸟给其留下的印象,有的学生说“可爱”,有的说“娇小”,有一个孩子说珍珠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教师灵敏地捕捉到“小家伙”这个词,情不自禁地称赞学生的朗读:“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这个可爱的小家伙,也喜欢上了这个小家伙,我更想称呼你们为‘小家伙’,可以吗?”教师借用文中这个称呼,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自然形成。
“小家伙”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教师巧妙地将文本情感进行迁移,文本语言成了将文本、学生和教师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粘合剂”。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带给孩子良好的情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激趣导入”。但笔者认为,儿童拥有良好的情绪,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语言、动作间体现出的一种儿童视角的亲和力,只有对学生心灵的尊重和关爱,教师才会具有对文本语言灵敏捕捉的智慧。
2. 巧以文本主旨为介,嫁接“误点”
嫁接是将优良品种的芽或枝移接到另一个生长健壮、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的植株上,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优良品种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或感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节外生枝,但实际上并不是题外之言,而是从某一个侧面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教师可以进行“嫁接”,将这一类的“误点”引向课文的主旨。
最近,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位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质疑:“到天游峰九百多级台阶,老人每天一级级地扫,而游人刚爬一会儿,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老人难道不‘累’吗?”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但又是“偏误”的。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一误点,引导学生就这一点展开争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有的谈‘累’,有的谈“不累”,有的学生受到启发,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感受——“身累心不累”。课堂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浓厚,在思辩中,不仅读懂了文中的老人的精神品质,而且无形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
“老人难道不累吗?”教师没有轻易否定学生不全面的感受,而是将此疑问引向课文主旨,引发了一场讨论,学生们畅谈感受,从“累与不累”的思辨中感受到老人热爱自然、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这一“巧用”,促发了学生的多元感悟,这样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性。
“嫁接”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是否深入,更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钻研是否深入。最令笔者敬佩的是王崧舟老师。我有幸参加杭州的“千课万人”全国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王崧舟老师给我们讲述一次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失态,当时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的“邱少云真傻”,让他束手无策,不时所措。作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他在这样一个场合,敢于坦露心扉,跟大家聊自己教学中的失误,这是何等坦荡!他集中全部的精力思考了三天三夜,只是为了课堂上学生的这一个小小的“误点”,这是何等精益求精的精神!
3. 巧以文本阅读为线,“妙用”误点
学生的不少“误点”,往往与他们还没有潜心会文有关,这时,只要教师调整课堂节奏,引导学生读读、品品,“误点”自然冰释。
教师教学“缓缓地”,学生把“缓”读成了“暖”。教师没有马上纠正,而是板书“暖”,启发学生:“‘暖’是什么旁?和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句子,让学生辨一辨,比一比,说一说,学生不仅读准了“暖”和“缓”,还理解了意思并学会了运用。
文本是学生阅读和理解语言的具体语境,它能帮助学生打开各种感觉器官,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的一些错误、模糊,都能在其间迎刃而解。
三、 误点:让我们从这里走向更远
在一节二年级的识字课中,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有一个小女孩就问“灯火”是什么意思?教师立即说:“这个还不懂,灯火就是灯光。”
其实,“灯火”所包含的意境,比“灯光”丰富得多,在“枫叶” “灯火” “月光”这一组词所营造的静谧的意境中,正因为有了“灯火”,才富有了生命力。
这个教学案例给予我们更深远的思考:面对学生的“误点”,也许很多的教师已能将错误作为一种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但教师所看到的还只是学生“显性”的错误,挑战我们的是那些我们还无法立即反应、无法迅速辨别的“隐性”错误。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勇气和胆略,直面“误点”,从这里出发,让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育走得更远……
当我们离童心更“近”,当我们离语文本色更“近”,当我们离教学的本质更“近”,迎接我们的是教学智慧的挑战——看你究意怎么应对,更是对教师教学价值观的一种审视——真正的教学智慧,其核心乃是对教学与学生真诚的热爱。王崧舟老师,他以特级教师的智慧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有学生、有教材、有教学,才能离语文课堂更“近”,才能让课堂出现灵性,让儿童显出灵气!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