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30

[ 张炳祥 文选 ]   

放手.体验.激励

◇ 张炳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习作的起步指导也有一定难度,我的做法是:
  一、 放手
  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能指导过细,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哪里用打比方,哪里用拟人句……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在平时的写作课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何表达,如何创造。有时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片段练习,也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而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他,甚至直接写在黑板上。笔者也曾一度指导过细,结果在作文竞赛中,我班参赛学生全部失败,坐下来认真反思之后,我决定开始新的尝试。
  不久,班上的数学老师要出去学习几天,走前将接下来几天的数学作业一一布置好了。等学习结束回来以后,发现班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很自觉,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有的却马虎了事,甚至写不全。当数学老师与我交流相关情况时,我觉得这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于是我先挑选了写得好的作业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扬并奖励“红花”,然后请同学想想,数学老师不在的几天里,自己的作业是用怎样的态度去完成的。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在黑板上列提纲:1. 数学老师走之前是怎样叮嘱的?2. 在这几天里我是怎样完成作业的?3. 老师对我作业的评价及自己的心情。这一次我没有列提纲,也没给一些提示词语。看着台下几十个仰起或低着的小脑袋,我说:“老师相信你们心里一定有一些话想说,老师也想了解你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那么就用笔写下来吧。”结果那次作文,学生写得很实在,不再是重复的老面孔了。
  二、 体验
  在学写初期,学生原本可能没有那么胆怯,但老师、家长反复强调“作文写不好,语文就不可能得高分”,在老师、家长的过度“重视”和“担心”中,学生变得不自信了,变得畏惧了。一提起写作,绝大多数学生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一个“难”字和一个“怕”字。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又比较高,那怎么办?于是学生就搬来了各种参考资料、作文选,这儿摘一点,那儿抄一句,结果“拼凑”出来的作文怎么看怎么别扭,完全失去了孩子的“童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真实,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习作,让他们潜心创作,我手写我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前完全可以到现场去观察、亲身体验。在苏教版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项要求描写课间活动的单元习作训练。如果让学生“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习作就有可能是“流水账”,活动的过程、细节以及动作、表情、心理等的描写不真实。可是如果带学生到操场上痛痛快快地玩过了再写,写出来的习作就不一样了。
  我是这样教学该习作的。首先在课堂上把该讲的内容,认认真真地讲一遍,还让学生圈画出例文中表示顺序的词以及一些关键的动词。然后我就带他们到操场上去玩。学生的兴致非常高,玩得很开心。当然在学生玩时我会相机指导,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同的活动,同时让他们留心观察别人的玩法。学生认真地学过了,快乐地玩过了,仔细地观察过了,再拿起笔来写,就容易多了,也不会写成“流水账”。虽然多用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写作质量真的是不错。
  学生有了现场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写起文章来才不会空洞无物,更重要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再有恐惧心理,而是充满了信心和激情。这样一来,教师省心、学生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三、 激励
  写作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多少文学家,也并不仅仅是为考试服务,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现、去感悟,并培养其完整、向上的人格。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但他们仍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老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习作潜能,而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因此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和批阅时,务必多一些宽容和激励。哪怕某位学生的整篇习作只有一个词用得好,也要用红笔将这个词圈起来,并在旁边画上一个五角星。如果一篇作文写得不错,那么可以画上一个可爱的笑脸,画上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再写上几句热情洋溢的话语。请相信,对学生的习作多一些积极的评价,绝对会增加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所憎恶的教师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什么事做得好的那些教师。” 我一直相信这句话,并经常提醒自己将这句话用在写作教学中,实践证明,我做的是对的。当然在积极评价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当的指引和帮助,让学生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不足,并在以后的习作练习中避免并改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放手.体验.激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