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24

[ 贲晓霞 文选 ]   

文章合为时而著

◇ 贲晓霞

  “文章合为时而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文学口号,虽历经千年,今日观之,仍富有生命力。“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它告诫人们写文章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倾听时代的足音,把握时代的脉搏,承担起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的责任和使命,写出给人以激励和警醒,对生活有所帮助,对人生有所启迪的文章。语言应是思想的产物,我们作文不应仅仅指向内心柔弱的情感,还应该敏锐地把准“时事”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中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综观当今中学生作文,可谓陈词滥调,“八股”成风,言必称李白、苏轼,事必写学习生活,情必赞父母之爱,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让人望而生畏,嚼而生厌。例如江苏2006年高考作文题“人与路”,许多考生写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生之路,到了2007年“怀想天空”,又都写成怀想这些人人生、创作的天空,白骨累累,面目可憎。再如,江苏2008年高考作文题“好奇心”,近一半的学生都写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头的故事,让阅卷老师看后苦不堪言。这些材料不是不可以写,写好了当然也可以妙笔生花。如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虽然也写到屈原,但这个考生很机智,写得很巧妙,他只是一笔带过,“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护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哀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此处几则材料的运用,中西合璧,紧扣主题,恰到好处,通过视觉的定格,给人内心的震撼。再者,文章后面写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写中华民族的腾飞,也是“合为时而著”。而有些考生只是演绎古人的故事,不加修饰,不能化为己用,就显得笨拙、低劣了。如此写作,在考场上只能到处撞车,怎能获取高分呢?
  “文章合为时而著”也是当今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当今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已从道德话题转向关注现实生活的话题。如江苏卷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的作文命题指向就很明确,引导学生触及社会,关注现实。放眼全国各地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大多如此。如果考生写作时仍然执著于津津乐道古人,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识当今作文命题的真面目,势必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何谈作文水平之提高?《察今》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写作是否也应该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紧跟时代的步伐呢?其实,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有多少不是因为把握时代元素,切合时代的脉搏,而赢得满堂喝彩呢?如2008年上海卷满分作文《他们》,作者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子女,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2009年陕西卷满分作文“西安的无奈”,表达了对当今西安城市发展的忧思和对渐行渐远的西安古城的痛惜,让人读之,情随文起,心潮澎湃,热血贲张。2010年重庆卷满分作文《难题》,考生把目光聚焦当下发生的轰动世界的新闻:危地马拉黑洞事件和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事件,指出 “人心的欲望”,才是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并提出要解决这些恶性事件,只有堵住“人心无止境的欲望之洞”。作者由一般的新闻素材,提升为对人类生存的思考,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敏锐和强烈的责任感,时代感强,立意高远。这些文章无不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怎样才能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呢?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如果我们依然“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那只能像范进、孔乙己一样迂腐、木讷,那就只能是“井底之蛙”。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让自己的心和着时代的节拍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在学习和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可能去换位体验农民工、小商小贩、失地农民等群体的生活,但我们可以用心去体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努力将他们的感情、渴盼融于心中。虽然我们不可能走遍祖国山川,周游世界各地,去体验伊拉克、阿富汗人民遭受战争的痛苦,去体味海地灾民失去家园的悲伤,去观察南极气候的变暖……但我们可以倾听他们的呼喊,忧他们所忧,痛他们所痛。如果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一颗善感的心,世界将会融入我们心中,而当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关注民生,解读社会,我们的作文就会自然地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立意也自然会高远,最终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文章合为时而著”要注意什么呢?运用时新的材料要注意立意格调和审美情趣,做到“肩头有担,胸中有识”。有的同学材料很新,都紧扣社会热点,如豆腐渣工程害人、官员贪污腐败、社会中的种种潜规则、房价飞速上涨、国足不够争气等等。这些材料很好,但是我们要选择好的切口,不能一味地指责批判,认为这个社会已经无药可救。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阴暗面,批评和批判也是历史的车轮得以滚滚向前的动力。但是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旨在选择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一个整天愤世嫉俗充满抱怨之人、一个言行不负责任出语轻狂之人、一个年纪轻轻却暮气沉沉之人,何以能担当社会的职责?“如果抱怨能解决问题,还用实干干什么?”
  “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是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为《作文报·高中版》创刊题的词。其中的“肩头有担,胸中有识”就是告诫我们习作者一定要融入当代社会,“合为时”而作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

文章合为时而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