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沈括,人们马上会想到《梦溪笔谈》,一些典籍也大都把他圈定在“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上。其实,沈括还是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外交家。
公元1031年,沈括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自幼勤奋好读,24岁踏上仕途,做过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33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后累官至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延州知州等官职。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宋史》中说他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能”。鲜为人知的是,沈括还是北宋时期出色的外交家。沈括曾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为制定和推行新法作出了突出贡献,很受王安石的器重。当时,对北宋形成较大威胁的是辽邦和西夏,他们对大宋王朝的辽阔疆域、丰饶物产、众多人口等垂涎三尺,于是屡屡发动边境战事,掳掠人口,抢夺财物,甚至不惜以“政治借口”来抢占地盘。边境百姓频受战火之苦,烽火连年。自从宋真宗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宋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与辽暂时安定的局面。但是辽欺宋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
沈括获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来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查找过去议和时所签订的条约与相关文件,证明辽邦所提出的地域是属于宋朝的,然后沈括禀明了宋神宗。宋神宗听了非常高兴,就让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辽邦大臣萧禧看。面对确凿证据,萧禧无言以对。但很快,辽邦又提出了新的无理要求。宋神宗即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当时,两国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为消弭战火于无形,沈括以“以死任之”的气概出使辽邦。出使之前,沈括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问题,提出“黄嵬山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对于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据理力争,并当堂拿出地图,作为佐证:“至敌庭,凡六会,敌人环而听者数千辈,无以驳其议。”面对沈括手中的证据和沈括的侃侃陈词,辽邦上下理屈词穷,不得不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沈括最终以其智勇、雄辩折服了辽邦,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沈括外交上的胜利,不但使宋廷大为叹服,就连辽也不得不对这位“落落外臣”敬畏有加,沈括一时威名大震。此后,朝廷又多次派他出使异域,为国家争得主权和荣誉,累计出使竟达百余次,沈括为大宋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公元1081年,沈括出使之余,还亲率大军抗拒西夏,大破党项十万之众,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被朝廷擢升为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死后,王安石下野,司马光废除新法,沈括遂辞官隐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在这里,他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作者单位:辽宁省台安县新农村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