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34首古诗词,这34首古诗词是初中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典型“例子”,也是中考命制古诗词阅读赏析试题的“根”。本文就以这34首古诗词为例,具体谈谈初中阶段古诗词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的章法和技巧。以下几种表现手法是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
一、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从别的景物起笔,来引出所要吟咏的内容。这种手法委婉含蓄,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例如: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第1句中以“爱情鸟”——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引出一个男子对女子深切的思慕,寄托深远。第2句中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为下文展示抒情主人公望穿秋水、执著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的作用。
二、 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拟做人或把人拟做物,以达到生动、形象、鲜明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非常广泛,如: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第1句中,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描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气象壮阔。第2句中,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又以“归雁”自喻而形成反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失意情结。第3句以梨花喻白雪,以南方春景比北方冬景,营造出壮美意境,富有浪漫色影。第4句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第5句中“丝”与“思”谐音,将自己的思念比作春蚕吐丝,又将自己因不能相聚而无尽地痛苦,比作烛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其思念眷恋之深刻骨铭心。
三、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诗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诗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可使诗词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能起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例如:
1.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2.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第1句中,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第2句中,诗人借用向秀怀念旧友来表达自己对已死的友人的怀念;借用王质误入仙境,回到人间已过百年的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感觉,整句含蓄地表达出了对长期贬谪的不满。第3句中,诗人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第4句中,诗人借用汉代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故事,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情怀。第5句,诗人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推陈出新,生发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新奇浪漫,引人深思。
四、 想象
想象是指诗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具体形象。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极大地扩展描写的时空,丰富诗歌创作的内容。例如:
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白居易《观刈麦》)
4.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第1句里,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而萌发出美好的想象,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借此向人们诉说诗人此时此地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第2句中,诗人通过想象登临泰山绝顶而“小天下”的情景,表达了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豪情。第3句中,劳动人民的穷苦,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幸福”,委婉表达了希望执政者能够关爱百姓的良苦用心。第4句是诗人对未来团聚时刻的丰富想象,这种时空的跨越反衬出今夜的苦,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第5句总领全词,词人在醉眼朦胧中,回到当年的战斗情境,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词人满怀斗志而不得实现理想的苦痛。
五、 情景交融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将其蕴含在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来表达。这种手法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缘情布景三类。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能够为诗词营造出意境美,使诗歌蕴藉含蓄,富有韵味。例如:
1.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苏东坡对第1句极为赞赏:“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一诗句将诗人闲适悠然自在的心情融于无意的“偶然”一“见”之景中,超凡脱俗。第2句缘情布景,“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为下面表达诗人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营造了浓郁的氛围。第3句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以乐景衬悲情”,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散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魄动。
六、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读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也叫感物抒怀。这种手法化虚为实,将诗人的感情、志向、情操、愿望等难以感知的对象寄托在具体事物的描摹之中,意味深长而又形象具体。例如:
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第1句,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以小见大,发“怀古之幽情”。第2句,诗人移情于物,借落花化作春泥育出更多新花,形象、贴切地展示自己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当然,初中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还有不少,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句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焦虑;“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以夸张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为送别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陈子》)一句运用对比手法,“白发生”与梦境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词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不再一一列举。
表现手法是打开古诗词大门的钥匙,也是高考、中考中古诗词赏析的必考点。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若能以此为抓手,举一反三,加强引导,注重训练,一定能使学生触类旁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