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49

[ 万玉艳 文选 ]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 万玉艳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不仅能够巩固、扩展、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要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一、 创设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环境可使人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同样地,好的阅读环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利用小学生强烈的从众心理,帮助他们尽快走上读书的轨道,应该创设读书的大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学校阅览室以及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断增加新图书,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自创读书“小名言”。二是教师要以身示范,与学生共读。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培养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三是提倡亲子阅读,让家庭为学生阅读营造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四是读书给学生听。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读书时间长容易疲倦,因此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读书给学生听。这样做,不仅可以延续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还可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体验读书人的痴迷,使他们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 选好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但由于图书市场良莠不齐,许多学生往往会被一些容易产生副作用的读物所吸引。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对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选择课外读物一要配合教材,推荐相应的参考书目给学生。现行的语文教材都配有自读课本,所选篇目与教材相辅相成,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延伸。指导学生用好自读课本,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直接进入广阔而明媚的阅读新天地。二要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受年龄、阅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三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四要有趣味性。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五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三、 兴趣引导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选择课外书往往要凭借兴趣和好奇心。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孩子的心智,使孩子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首先,向学生推荐读物时方式要灵活多变。推荐读物时,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巧借课文激趣。如教《草船借箭》时,可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神机妙算,同学们还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吗?那就看一看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吧!再次,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叶圣陶、老舍、冰心等名人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动人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
  
   四、 适时契合
  
  要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形成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良好局面,就要在时间上“趁热打铁”,内容上“紧密跟随”。每教完一课,立即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中与之相关的文章,并注意思想内容、体裁形式、表现手法、训练重点等方面的吻合,这样才能使课内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指导五年级学生读《清平乐·村居》,集体阅读欣赏。第一步,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学生欣赏。使学生在艺术、抒情的气氛中听读感知。第二步,让大家查阅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仿读,即进行理解性阅读。第三步,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再次听读,体味诗歌美的语言、意境,即鉴赏性阅读。第四步,进行创造性阅读,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优美意境,评点精彩片段。这样利用例文进行阅读指导,最容易使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步骤,使学生学会借鉴此法阅读其他名篇。再如学习《长征》《草地夜行》后,组织开展“走近毛泽东”的主题读书月活动,推荐有关毛泽东传记、诗词、传奇类的优秀作品给学生,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毛泽东故事演讲会”,让学生穿越时空,真正走近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学习《鹌鹑》一课,以“母爱”为主题,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从书刊、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母爱”的文章。这样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师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堂上的学习。
  
   五、 定好目标
  
  实践证明: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目标明,则效益高。但小学生受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在课外阅读时往往漫无目的或只追求生动的故事情节。这种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盲目性”,严重制约着课外阅读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发挥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阅读目标,并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定步调完成目标。
  制定阅读目标,应体现先扶后放的原则。即在老师引导下,师生共同确定阅读目标,逐步过渡到学生自行定立。如学完《松鼠》一课,引导学生阅读《喜鹊》一文,读时和学生一起制定此文的阅读目标:一读搞清文章描写对象;二读理清文章顺序;三读弄清喜鹊的外形特点、食性、人们喜欢它的原因;四读品味描写事物的语言特色,在各自的积词本上,记下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词汇。并要学生运用在《松鼠》一课中学到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学习。有了这次成功的课外阅读经验,再遇到此类文章,学生大都知道学习目标,以及如何完成并检测目标了。
  另外,还要给学生制定时间目标,要求学生一天看半小时课外书,什么时间看,可根据自己的习惯灵活安排;数量目标,每周阅读不少于一万字;书籍目标,开书目给学生,每学期完成哪几部书,平时阅读哪几本杂志,在阅读课中进行检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能自觉地找书看了,在读书时就必然会发现能打动他们心弦的文章或令他们久久难忘的语段、情节。
  
  六、 读评结合
  
  为了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维持并强化课外阅读热情,应组织各种形式课外阅读辅助活动,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首先必须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查。检查的方法很多,如填写登记表(包括姓名、阅读篇目、作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等)并定期公布,查阅读书笔记,背诵优美句段,举办读书展览,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组织读书经验介绍会等。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从而促使课外阅读活动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其次,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另外,还可评选班上“课外阅读明星”“课外阅读小博士”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肯定、体会到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从而爱上阅读。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尽情翱翔,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