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31

[ 唐修亮 文选 ]   

基于高中课程标准的新词语学习

◇ 唐修亮

  高中新词语教学,总是在夹缝中挣扎。一方面是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各类新词语砸进学生的耳朵,让你无法躲避;另一方面是以高考评分细则为外显形态的广大专家学者的拒绝、排斥与墨守。这种矛盾与冲突让广大高中教师无所适从,多数教师出于对高考的顺从而无奈地反复“教导”学生不要触“高压线”。而对于学生来说,在网络、手机短信等生活中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新奇的词语,一旦到课堂上却必须“规矩”地使用“规范”的语言,生活与课堂仿佛两个世界,学生游走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
  那么,高中究竟应该如何就新词语开展有效教学呢?笔者以为,恰当的做法应该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标”)为依据。
  对于新词语,课标有三处表达。“课程目标”指出:“观察语言文字应用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教学建议”指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学习表达的创新,思考语言文字应用与发展中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评价建议”要求:“注意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梳理语言文字的规则,能否发现语言文字表达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是否能对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和规范化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现象的敏锐性和探究兴趣,考察其能否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探究语言文字问题。”
  解读课标,我们可以获得以下认识:
  1. 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而实现创新,必须以两个方面为前提:一是通过观察,学习新的语言文字材料;二是对一些新问题有所思考并加以规范。
  2. 教学中应该重点观察新的语言材料,学习表达的创新;能够学习相关知识并能运用规则纠正文字表达中的错误。
  3. 对于创新与规范能够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依照常理,有了课标,新词语的教学应该没有上述的困惑。然而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相关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
  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认为“新词语”包括“新造词”与“新义词”,其来源主要有新造词与外来词,新造词包括新造普通词语与新造专业词语,新造普通词语包括反映新事物的词语与反映新认识的词语,新造的专业词语包括科学术语与行业词语。通过这样的分类,教材提出了应该分别采取的态度。
  对于新造词,应该采取以下态度:
  1. 新词语的构造要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意义要比较明确,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而且经过时间检验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所以有些不符合社会需要、也不被大家认可的词语,即使“新”也不应该随便乱用。
  2.“生造”的词语不能算新词语。例如有人生造出“呕象”这个词,解释成“呕吐的对象”,把“钱”叫做“一张、一方”,这些胡编乱造甚至有些低俗的词语,不但影响日常交际,也不符合语言文明的要求,应该加以规范。
  3.“流行”的词语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新词语。像现在年轻人流行说“酷、酷毙了、帅呆了、搞笑”,再如把有钱的人叫“大款”,把名演员叫“大腕”,把留学归国人员叫“海龟”,这些流行词语最终的取舍还是要根据社会的选择,有些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掉。
  对于外来词应该采取以下态度:
  1. 说话行文不能总是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也包括生造的汉译单词)。可以用汉语表达清楚的意思,就没有必要夹杂外语单词。
  2. 对于越来越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单词或者英语缩写,例如“CEO、DIY、DV”等,除非经过规范作为专业术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否则还是应尽量使用中文表达。
  3. 对于网络中出现的生造的“外来词”应加以抵制。比如有人开口闭口“ppmm(漂亮妹妹)、kl(恐龙)、py(批阅)、bt(变态)”。
  4. 汉语已经有的词就不要再去“乱借”,已经借了就不要“多借”。
  5. 对于意义完全相同但同时存在不同说法的外来词,如“黑客——骇客”“巧克力——朱古力”等,也应该加以规范。
  在人教版教材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三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中,把“DV大赛”“IT行业”等汉语夹杂外语词语缩写的写法认定为“滥用外文字”。
  苏教版选修教材《当代语言生活》专题“今年流行说什么?”使用喻江发表在2001年第6期《汉语学习》上的《娱乐杂志栏目标题语言小议》作为教材内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以下的观点:
  1. 语言随不同的言语对象而变化。要注意其读者群所特有的社会心理特点和价值观念。语言的使用,真正起导向作用的是接受者,即读者。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是在语汇中有所反映。语言与社会存在“共变”关系。而在当今中国社会,新鲜的事物和新潮的思想把中国的语言生活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
  2. 对于外来语,不少词语未经汉化而直接进入汉语语言系统,并且默契地融入汉语的修辞系统。如“人生故事ABC”“BBS”等。
  3. 电脑等专业术语突破专业的局囿,凭借其“人格化、形象化”的特点,被赋予新的意义,进入寻常生活。
  另外,教材练习系统“活动·探讨”与“积累应用”指出:近年来新词语层出不穷,不仅会更多地影响我们现实的生活,而且会为我们明天的生活描绘一幅蓝图;新创时尚词语,如呵护、关爱、提升、考量等词语虽引起了争议,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基本意义与附加意义);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分为两个类型,一类以词语形式出现,另一类则以谣谚的形式出现,它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流行语的生命通常比较短,一般是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后来就消失了。有的虽然仍然使用,却进入全民语汇,不再为流行所独专。
  苏教版教材也表达了以下的忧虑:
  首先,外来语不经过“汉化”直接进入汉语言体系,对于汉语会是一种新的考验,甚至可能触发一场关于书写系统的争论或革命。
  其次,对典籍、成语等的改造会不会影响到对它们的本义的正常理解?
  再次,新词语包含着推进语言文字发展的新要素,但不利于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容忽视。
  比较两个版本的教材,发现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异。人教版的教材侧重于课程标准中的“规范”,苏教版教材侧重于“创新”。教材的编写应该服从课标的基本要求,然而编出来的这两种教材却差异很大,仿佛各执一端。
  相比而言,苏教版教材较为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教材以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创新”为基本目标,同时,也表达了对语言现象中存在问题的忧虑,比较切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教材显得相对保守,与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不甚吻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课标强调“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文字现象”,所谓的观察,以笔者的观点,首先应该是关注,然后是审察、审视;二是“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学习表达的创新”,就是收集材料,学习新语言,实现语言创新。虽然课标也提到“思考语言文字应用与发展中的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把重点放在这方面。
  人教版教材所举的例子,其实不少已经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甚至进入字典中。教材所列举的新造词“酷”“搞笑”“大款”“大腕”以及属于外来词缩写的“CEO”“DIY”“DV”“IT”等早已经被收入2004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些词,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已经成为普通用词。
  教材中对于“黑客”与“骇客”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分,以为是一个词,也有失偏颇,在实际的使用中,这两者是有较大差异的:
  “黑客”(hacker)一词一般有以下意义:一个对(某领域内的)编程语言有足够了解,可以不经长时间思考就能创造出有用的软件的人;喜爱编程(coding)并享受在其中变得更擅长于编程的人;喜爱自由(freedom),不易受约束,但觉得假如是为了喜爱的事物,可以受适当的约束。“骇客”(cracker)一词指恶意(一般是非法地)试图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及网络安全的人。从词源来看,“cracker”不同于“hacker”;从含义来看,“cracker”没有“hacker”精神,也没有道德标准。“hacker”们建设,而“cracker”们破坏。(部分采用网络维基百科的解释)
  其实,正如人教版教材在练习系统“小试身手”中所说:“词汇就像一台灵敏的测量器,记录着时代脉搏。”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若旧有词汇不能准确表达,则必然催生新的概念,通过新词语呈现出来。灵动、鲜活的新词语,为传统的语言带来了活力。所以,语言的学习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学习新词汇也应推进学生知识与思想的进步。如“蚁族、秒杀、考奴、蜗居、钓鱼执法”,以其比喻的特点,形象而简明地揭示了一些社会现象或人们的生存状态,这是以往词语难以准确简明表达的。从创新的角度看,如果我们过分地依赖旧有词语,排斥新词语,那么往往会人为地扼杀语言的创造力。
  除了具有记录时代、促进认识的功能之外,新词语还具有许多心理功能,人们通过语言的倾诉,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安慰、抚慰,通过语言释放情绪,实现不良心理的宣泄,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实现自我保护。如流行一时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宣泄的是人们对于农副产品涨价的不满。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存的载体,QQ、MSN、BBS、博客,进而发展到现在快捷互动的微博等,催生了大量新词语。同样,好奇求异之心,是语言发展演化的动力之一,具有新奇性的词语和说法也因此流传得迅速而广泛,所以这样的精神生活,与新词语总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
  新语言还有催生群体价值和表达群体价值的功能。各类媒体依据自己的读者群,必须关注读者的情感、心理、文化等各种需求,所以,在词语的选择与使用上,呈现出各自群体的特色,比如学术刊物、科普刊物,在词语的选用上是不一样的。新词语也往往在各自的群体中产生并流行,然后才普及。比如青年人追求新奇、乐于创新,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交往中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的新的语言,然后逐步发展,进入大众生活。随着时代进步,各种刊物也逐步呈现开放的风格,流行语也不仅流行,而且开始走向融合。如“给力”一词的流行,从网络动画片《搞笑漫画日和》之《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开始,再到“给力网”,再到南非世界杯期间的流行,最后登峰造极,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因此,高中词汇教学应该确立以下三个方面为基点:
  1. 以开放的心态着力语言创新。对于新词语或流行词语,决不能以保守、闭锁、恐惧的心态对待,不能以规范为名,将新词语弃之现代语汇之外,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辨别流行语内质、学习新语言,以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达到语言的创新。日常教学与学习,如果抛弃流行语,就等于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划上一条鸿沟,这样不利于师生沟通,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与创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以流行的语言告诉学生,要学会坚强——“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流行语使演讲者“根叔”与学生的心零距离接触。
  2. 关注受众群体,培养读者意识。流行语具有群体内流行的特点,有些是网络用语,有些属于行业用语,有些属于某领域用语,比如火星文只能用于网络之中或青年群体间,不可进入日常词汇;而“钓鱼执法”之于政治领域、“围脖”之于文化领域、“学租族”之于教育领域、“被股东”之于经济领域、“杯具”之于网民、“寂寞党”之于年轻人等等,都具有群体性特点,所以使用的关键在于要关注说话或阅读对象,词语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说话的对象、倾听的对象,即你的话、你的文章对谁说,他们有怎样的用语习惯与兴趣。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明白读者对象,这样可以选用新词,贴近读者,创新语言,激发阅读兴趣,而不是让读者感到陌生或是不理解。
  3. 规范语言行为,重在用语得体。除了受众群体之外,还要指导学生用语得体,即注意并适应各种情境条件,要符合场合、对象、目的等语境条件,避免用词不当。比如外交场合强调庄重,学术场合强调严谨,都不能使用流行词语;还有长幼之别不可造次,等等。另外,作为汉语言,原则上不要直接使用外来词,如果要借用,必须经过“汉化”。至于有90后女生不看对象与目的,用所谓的火星文全程记录会议,令主管“灰常震精”(非常震惊)也就不足为怪了。火星文不是规范文字,也不属于新词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

基于高中课程标准的新词语学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