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对于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第一册)和江苏版“教参”(2005年12月第2版,第三册)在分析时都认为,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项羽“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终不免于失败”。 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版)在分析《项羽本纪》一文时认为,“鸿门宴是历史的转折点”,在鸿门宴上,项羽“头脑愚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范增对他那样忠心耿耿,他不听;项伯那样吃里扒外,他却言听计从。刘邦甜言蜜语的恭维奉承,樊哙义正词严的申斥,张良事后的巧妙反应,他都一一容得下,他完全被人家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在这个觥筹交错、刀光剑影的宴会上,表现了这个人物内心深处正在反躬自责、矛盾犹豫和比较忠实厚道的一面。”
在教参的编写们者看来,鸿门宴上的项羽自矜功伐,头脑愚钝,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被人家争取、利用、愚弄,简直是个只知使用武力、头脑简单的莽夫。但笔者在反复钻研教学参考书,阅读《史记》《汉书》等资料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笔者以为“妇人之仁”、轻视刘邦等心理可能是项羽放走刘邦的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其一,灭秦和称霸是当务之急,杀刘只会冲淡主题;其二,受时人普遍信守的“义”的制约;其三,从军事角度考虑,杀刘可能出现反秦军力的逆转;其四,已经想好对付刘邦的办法,无需杀刘。
项羽在驻军鸿门前的奋斗目标有两个,一是为了灭秦复仇,一是为了建立霸王功业。项羽的先祖是楚国的贵族,世代为楚将。但是在秦国削平六国的战争中,项羽祖父项燕于战国末年为秦将王翦所败,自杀身亡。楚国的怀王在强秦的威压下被骗入秦国,客死异乡,楚国历经曲折,最终被秦国颠覆。家仇国恨集于项羽一身,使他的胸中燃烧着熊熊的复仇火焰。其叔父项梁在战斗中被秦军杀死,则让项羽对秦人的仇恨达到顶峰。自然,灭秦成为项羽的首要目标。
项羽的另一个目标则是通过灭秦,建立不世之功,实现个人抱负。早在秦始皇南游吴地时,夹在围观人群里的项羽就曾对始皇帝的盛大排场感叹不已,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怀王心对自己充当项梁的傀儡,名为怀王,其实全是项梁说了算的局面很不满意。项梁一死,正好借机削弱项氏的权力。项羽对怀王心的心理看得很清楚,谁如果成为他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障碍,就迟早会遭到无情的攻击乃至杀戮。当卿子冠军宋义率军逗留不进时,项羽果断杀了宋义。宋义是楚怀王削夺项羽权力的一枚棋子,是项羽奋斗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就成为项羽的刀下之鬼。章邯率领的部队是秦军主力,威名赫赫,闻者胆寒,是项羽获得救赵大军指挥权后遇到的强大对手,是项羽实现人生目标的巨大障碍。于是项羽北渡漳水,破釜沉舟,与秦人九战,杀声震天,使章将军匍匐投降,使一同救赵却作壁上观的诸侯联军望项羽而心惊胆战。当投降的秦军有反叛迹象时,项羽果断下令活埋秦国投降兵士二十万人,只留下三个秦将。可见项羽对待奋斗道路上的障碍是杀无赦的,毫不手软。
当项羽率师抵达函谷关时,遇到了刘邦守关部队的阻止,项羽的奋斗目标受到了来自楚军内部的挑战。项羽的第一反应就是挥师破关,丝毫没有考虑守关部队是同志加兄弟的刘邦友军。驻军霸上,项羽接到了曹无伤这位刘邦左司马的密报,称刘邦欲王关中,将以秦王子婴为相。这曹无伤也看准了项羽的心事,专拣项羽要命的地方撩拨,刘邦要做关中王,这已经使项羽不能忍受,还要让那个代表着秦王朝的子婴为相,他可是项羽要推翻、消灭的对象啊,项羽焉能不怒火中烧!于是,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要扫除灭秦道路上的障碍。眼看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善于见风使舵的刘邦迅速调整方向,拱手让出到手的“关中王”,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虽然鸿门宴上,觥筹交错之中闪现着刀光剑影,但项羽始终未动杀机。既然刘邦没有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杀他只会冲淡灭秦主题,横生枝节,毕竟灭秦是当务之急。
项羽生活的时代,沿袭春秋战国的风气,“义”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普遍准则,臣、仆对君、主要尽忠,常人之间奉行“施恩不望报”“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等信念。与项羽、刘邦同时代的鲁地朱姓侠客,“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全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牛。专趋人之急,甚已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史记·游侠列传》)朱大侠施恩不图报的侠义之举让司马迁也感动不已,赞美有加。
张良曾经救过项伯一命,项羽下令第二天动手搞定刘邦,当天夜里项伯就跑到刘邦军营去找恩公,让他逃走(项伯肯定没想到会搞出后来影响深远的“鸿门宴”)。司马欣在做监狱官时曾经救过坐牢的项梁,所以失败投降后,项羽封他做了塞王。韩信年轻时,落魄到无饭可吃,只得饿着肚子在河边钓鱼,希望能熬碗鱼汤充饥,亏得遇到一个好心的洗衣妇,连续多天带饭给他吃。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回老家看望这位洗衣妇,送她许多钱物,感谢她当年的恩情。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弃杀死刘邦的念头,同样也与“义”有关。
项梁起事之初,从民间找到了一个叫心的楚王室后裔,立为楚怀王,在世人眼里,这是“存亡继绝”的忠义之举。项梁实际的意图本不是为了兴楚,而是想在陈胜首义造成的乱世之中建立个人功业,这也是许多人都有的想法。陈胜、吴广有,韩信有,刘邦也有,只不过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在这场混乱中闹出多大的动静。刘邦在垓下之战结束,看到拼接起来的项羽尸身以前,也不知道自己会是反秦战争的最大赢家。项梁既然想在乱世之中建立一番功业,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头上人为地安上一个天呢?项梁起事之初,手下的谋臣们进言,当立楚王后裔为王,作为号召,以便迅速聚集反秦人马,统一行动;况且,秦军势力强大,谁称王就攻击谁,陈王起事几个月就身首异处,不就是个眼前的例子吗?所以其他五国也要立其后人为王,让秦军军力分散,四处应付。姑且不论谋士们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就说这番话的效果,确实起了作用,项梁立楚怀王后,反秦力量迅速壮大。“义”字旗号有这么大的好处,项羽对此应该有颇深的感触。
然而项梁一死,问题来了。项梁在世,将一切权力揽在自己手里,别人有什么话也只得忍着。项梁在战斗中突然死亡,权力自然就收归楚怀王了。楚怀王肯定不想再当傀儡,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先是阻止项羽率军向西攻击秦军,直捣秦人老巢关中的想法,阻止的理由非常可笑:“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之处,无不残灭!”他们也不想想残灭的是什么人,他们是楚军的敌人啊,是拼死抵抗不肯投降的秦军,是依附秦军拒绝投降的各地方官吏,还有他们的家族、姻亲啊!接着,楚怀王又任命刘邦为西路军的最高指挥官,还让一个本无多大领军能力、只能充当使者角色的宋义担任北路军的统帅,项羽在他的手下当个次将。刘邦的作战经验与战绩根本不能与项羽比,地位本没有项羽高,现在一下子升为方面军的统帅,项羽心里的憋闷可想而知。那个宋义原本跟自己一同在叔父帐下,地位无足轻重,现在居然凭着能看出叔父的所谓败兆的本领,一跃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实在令人可恨。但是项羽得忍着,楚怀王是一国之君啊,谁让项家当初为了利用“义”这个名号将他扶上台呢?楚怀王还有更厉害的一着,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个约定简直就是一道紧箍咒,项羽跟着宋义向北救赵,面对的对手是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这支部队刚刚打败了楚军的主力,杀死主帅项梁。很显然,救赵之战将异常残酷,胜负难测,即使打赢了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那么,谁先入关中还用说吗?关中是秦国统治的老窝,沃野千里,物阜民丰,这块蛋糕色泽鲜美、香气诱人,却似乎注定跟项羽无关!项羽听着楚怀王宣读所谓的约定,什么话也不想说了,你们这么打压我项某人,我就不相信没有机会翻盘!
当上将军宋义率军行至安阳时,大军停止了前进,一停就是四十六天。宋义的解释是,应该先让秦、赵相斗,如果秦军胜利,可乘他们疲惫之机出击,收获利益;如果秦呈败势,再率军渡漳河与赵军合力作战,不费什么力气就能打败秦军。这不是明摆着让刘邦抢先进关中吗?宋义又派儿子宋襄到齐国去做丞相。这不是为怀王结外援,壮大力量吗?宋义亲自为宋襄送行到无盐,大摆酒席。当时,天气寒冷,大雨连绵,士卒又冷又饿。这是一个好机会!项羽不失时机地展开了舆论攻势:“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讲了这番话的第二天早上,项羽趁例会之机,直接去了卿子冠军的营帐,就在帐中砍了宋义的脑袋,号令全军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史记·项羽本纪》)当时,联军中的各位将领都被这突然的变故惊呆了,更为项羽的这股杀气所折服,一起立项羽为假上将军。项羽很聪明,指斥宋义的一番话义正词严,不容辩驳。他先指出宋义“久留不行”的战略错误,贻误战机,给宋义戴上大帽子;接着陈述士兵的生活困苦之状,反衬宋义不顾士兵死活,只管自己饮酒享乐,从而激起军队普遍的不满;第三层意思是驳斥宋义的“承其敝”说法,赵国一旦被攻破,秦军将更为强大,楚军将无敝可乘;第四层意思指责宋义不顾国家安危,辜负王命。让项羽这么一说,宋义似乎真的成了反秦大业的罪人,楚国人民的公敌,人人可以得而诛之。项羽将自己以下犯上、擅杀楚军大将、夺取领导权的行为用“义”作了一番巧妙的包装,变得冠冕堂皇,顺理成章。项羽的嘴巴不可谓不厉害。更绝的是,项羽假借楚怀王命令,宣布宋义谋反,直接割下了宋义的项上人头。楚怀王面对这种打着“义”字旗号先斩后奏的反打压行动,一时也想不出什么高招,只能承认现实,封项羽为上将军,统领北路军救赵。
进军鸿门,项羽确实对刘邦动了杀机,但“义”这个头脑中早已生根的观念让他左右为难,使他那把已经出鞘的宝剑失去了方向。楚怀王的那道约定是横在项羽面前的最大障碍,虽然项羽对楚怀王心存诸多不满,而且认为他能做上楚王靠的是项家的力量,但楚怀王是当时反秦联盟的盟主,如果公然违抗盟主(也是他项羽的主子)的命令,背上不义的罪名,导致反秦联盟的崩溃,其负面的政治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项羽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就项刘二家的感情来讲,项羽此时也不能真的痛下杀手。当年刘邦投奔叔父项梁,人马短缺,力量薄弱。叔父项梁曾拨给五千人马、上大夫十人,归其统领,可见项刘二家向来渊源颇深。另外,项羽曾经多次跟刘邦一起并肩作战,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这种兄弟之“义”只要在心头浮现,无疑会消弥项羽心底的怒气。在作战分工上,项羽原本欲与刘邦一同向西杀向秦国的老巢关中地区,只是因为怀王不同意,不得已跟随宋义向北救赵。现在同志加兄弟的刘邦抢先进入关中,夺取了反秦头功,虽让项羽恼怒,气愤之下发出作战命令,但冷静下来,他的脑海里闪现着叔父决定分兵给刘邦的镜头,想起了与刘邦并肩战斗的场面,原先的那股杀气,不知不觉地被楚怀王的约定和项刘二家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冲淡了许多。一旦刘邦主动提出放弃关中王的约定,放弃既得利益,态度谦和地表示要坚决服从上将军的领导,项羽的一腔怒气焉能不化为乌有?
然而,项羽注定要违背楚怀王的约定,有楚怀王这样的天罩在自己头上,如何能实现称霸目标?而且,背约之事发生后,项羽在不义的路上愈行愈远,先让楚怀王担任“义帝”,即名义上的皇帝,接着将他赶到偏远的地方去,后又干脆派人杀了他。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过,“怀王之立,非项氏之意也……从民望而已。臣主之名立,而其心不相释,项氏成而怀王固不能有楚。”对项羽为什么要杀掉怀王分析得很精辟。项羽的不义举动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就项羽本人而言,首先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分封诸王后,“羽与范增疑沛公,业已讲解,又恶背约。恐诸侯叛之。”(《汉书·卷三十一》)虽然鸿门宴之后,楚与汉表面上已经和解,但项羽仍然猜疑刘邦。更因为违背盟约,不守信义,项羽日益担心诸侯背叛自己。刘邦则抓着项羽背弃盟约放杀义帝的不义之举大做文章。据《汉书·卷一上》记载,刘邦到达洛阳后,采纳新城三老董公的建议,亲自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派使者到各诸侯国,鼓动叛项,说:“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刘邦指责项羽杀死义帝是大逆不道,将自己打扮成守义的忠臣,号召诸侯共同击杀不义之人。项羽的举动为刘邦提供了口实,造成了政治上的被动。游说之士也往往拿项羽背盟约、杀义帝来说事,以动摇对方对项羽的信心。汉王在彭城大战失败后,想要使项羽军队滞留齐地,派随何去游说淮南地的九江王黥布。随何在游说时就提到了项羽背怀王约的不义之事,他说:“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也,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书·卷三十四》)最终让这位项羽曾经的得力助手走向背叛,投归了汉王。
在鸿门之时,项羽的头脑还算清醒,能够认识到消灭刘邦、背弃盟约的不利政治后果,故而能够顺利将军队开进咸阳,展开战略性破坏,达成灭秦目标。但随着反秦战争的结束,项羽的武力达到极点,不免头脑发热,自大心理膨胀,无所顾忌,唯我独尊,决意要搬掉压在自己头上的障碍,干出背约杀帝的不义之举,从而导致人心丧失,诸侯离弃。所以,鸿门宴上,项羽出于“义”的考虑,始终不理谋士范增的暗示,没有下令消灭刘邦,这不能说是短视行为,相反,恰恰证明他很有政治头脑。
项羽是一个军事统帅,开展军事行动的时候,肯定会从军事角度来权衡利弊的。在下令消灭刘邦之后,有几个因素需要他去考虑:首先,刘邦的军队和他项羽的军队同属楚军序列,是兄弟部队,在反秦战争中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初刘邦投奔项梁时,项梁见刘邦军力薄弱,便从自己的军队里拨了5 000人交给刘邦指挥,项家军与刘家军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现在要消灭兄弟部队,手下将士会作何感想?他们会不会答应?能不能下得了手?
其二,一旦真的打起来,诸侯联军会不会站在自己一方?项羽虽然有四十万人马,但真正的项家军估计也就十几万人,其余归属齐、燕、赵、韩、魏等诸侯国。以前,为了反秦大业,为了恢复战国时代诸侯国分而治之的局面,诸侯联军能够勉强服从项羽领导(巨鹿之战,诸侯军作壁上观,保存实力,那场景项羽可是历历在目),现在,项羽要搞楚军的安内行动,这些诸侯军队会积极响应吗?他们会不会产生其他想法,比如“项羽连自己人都要搞定,将来我们这些外人何处存身?”他们会不会观望不前,等楚军内耗,然后坐收渔人之利?
其三是刘邦现在已经不是当年向人乞兵的刘邦了,手下已经有了十万人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家军中的部分兵员是进入关中后征召的秦人,而秦人的能征善战是世人皆知的。章邯带领的几十万临时由刑徒改编而成的队伍就将项梁率领的主力打得溃不成军,秦人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援救巨鹿之时,虽然打败了王离,但章邯仍有实力,率领着二十万人马与楚军对垒。而楚军的军粮已经供应不继,仗快要打不下去了。如果没有赵高跟章邯为难,搞得章邯感觉输给项羽是死,打赢项羽回去也是死,索性带着部队主动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会是什么结果,恐怕还很难讲。秦人对项羽已经恨之入骨,因为他项羽在西进途中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如今贸然发动攻击,杀了刘邦,这些秦兵将士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殊死抵抗,再也不会投降,仗将打到什么时候?(直到唐代,杜甫在《兵车行》里还说秦兵“耐苦战”)
其四,秦人尚有一支五十万的主力部队在南越拓边未回,这近乎秦国军力的一半呢!如果楚军内部先乱了起来,秦人联合抵抗,诸侯离心离德,反秦局势将迅速发生逆转,还谈何灭秦?
项羽不杀刘邦,还因为他已经想好了对付刘邦的办法。项羽首先将刘邦分封到巴、蜀、汉中这样地瘠民顽的恶地去。据《汉书·卷三十一》记载,项羽主持分封,“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项羽认为“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之”,将刘邦放到这个位置,可以有效地防范他势力膨胀。其次,再将刘邦封国的周边地区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利用他们塞住刘邦东出的通道。项羽和他的谋士们认为,这样一来,刘邦也就只能在巴、蜀、汉中的小天地里终老此身了。再次,项羽还耍了个让刘邦气破肚皮却又不能不听从安排的手段,削减刘邦的军队人数,专为刘邦量身定制了一个裁军计划,将刘邦的十万人一下子裁撤了七万人,只让他带着三万士兵到封地去。《汉书·卷三十一》说,“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羽使卒三万人从汉王” 。想靠这三万人马与项王一争高低,刘邦肯定清楚其中的难度。项羽对刘邦所做的防范措施就当时情形看,不可谓不周密,完全用不着在鸿门杀死刘邦。
综合以上诸点理由,项羽在鸿门还有必要跟刘邦舞刀弄棒,兄弟开战吗?那些批评项羽政治短视,自矜功伐,妇人之仁,头脑愚钝,优柔寡断的人,如果站在历史的现场,为项羽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或许会得出与笔者相同的认识。
(注:文中部分史实未注出处,出自《史记》中《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秦始皇帝二世皇帝本纪》或《汉书》相关章节)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