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标定位
《海伦·凯勒》一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感人的笔触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人物——海伦·凯勒。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场重病使只有一岁半的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绍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刻苦学习,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写海伦在萨勒老师的指导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学会了说话。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海伦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文本的着力点是放在对海伦学盲文和学说话这两件事的叙述上。“不分昼夜”“拼命”“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反复高声朗读”等词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心灵,作者试图让读者建构起一个不屈不挠、勤学奋斗的英雄形象。文末,作者又进行了深情的歌颂: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在文本后面安排的习题当中,有这样一道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画出来,再读一读。”如此习题的呈现,提醒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从文字里读出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基于以上的认识,从文本的构段方式和编者的意图这两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海伦·凯勒这种顽强的奋斗精神。让学生在海伦这片精神的高地上自由地“栖息”,就理应成为我们教学时的精神追求。
规划设想
如何让学生登上海伦的精神高地?我以为要抓住文本的重点语段进行重锤敲击。重点的语段是: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这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语言凝练,但细节不足。面对这样的文本,我想让学生紧扣“不分昼夜”“拼命”“夜以继日”等重点词句潜心研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在写话中抵达海伦精神的高地,实现精神意义的建构。如此,学生就会在研读想象的过程中将海伦不屈不挠的形象丰满起来,就能感受到海伦的奋斗精神,他们就一定能与海伦的精神相遇。
学生的想象是建立在自身的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他们没有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孤寂的生活经历,缺乏对盲文及其学习方式的感性认识。如此现状,就会在学生想象感悟海伦崇高精神、抵达海伦内心世界的道路上形成障碍,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场景、学习意象就显得非常重要。
1. 独特的交流方式
海伦是一个特殊的儿童,她生活与学习的方式非常特别,不要说是儿童,就是成年的我们也很难真正体会到这种生活的艰难,很难真正抵达海伦的内心世界。生活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与死一般的沉寂中的海伦,内心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甚至是刻意地去营造这样一种环境,让自己去体会。电影《海伦·凯勒》有很多细节呈现了海伦与沙利文老师交流的画面。从画面中,我们能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盲聋哑人对话的独特与艰难。这样的画面,能为儿童建立基本的盲人生活经验,能更好地促进儿童与文本的对话,实现精神意义的建构。
2. 特别的盲文学法
盲文的学习与白纸黑字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盲文图片可以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到盲文的“密密麻麻”,从而感觉到学习盲文的艰难。在此基础上,可以作些盲文知识的讲解,进一步感知完全靠触摸来学习盲文的艰辛。(盲文单词每一个字母是由六个向上凸起的点组成的,比如A,就是用第一方阵的第一个点来表示的;B,就是用第一方阵的第一、二两个点表示的;C,则是用第一、二两个方阵的第一个点来表示的)
实验践行
课前,我播放了电影《海伦·凯勒》学习单词“水”的片段,让学生获得盲聋哑人交流的方式,体会学习的艰难。课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盲文书本,粗略讲解盲文单词的构成,感知摸读盲文的艰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课堂出现了以下的精彩片段。
(一)
师:孩子们,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其实文字的背后,是藏着一些画面的——海伦是如何“拼命”学盲文,如何“反复”练说话的——这里面是有着很多感人的画面的。看着屏幕,看着这些关键的字词,充分展开你的想象,写出你看到的一个画面、两个画面……
(学生自由练写)
师:好,孩子们,我们把笔放下,曲塘小学五(3)班的孩子们真出色,你们的表现让人惊讶!谁来讲一讲你“看”到的画面?
生:白天,海伦不停地用手摸盲文。手指冒出了血,老师心疼地用布包扎起来;夜晚,老师在沙发上休息,海伦依然在摸盲文,手酸了,还在摸盲文,直到自己学会了为止。
师:有一个细节,你想得很好,手都酸了。
生:深夜,万籁俱寂,海伦困得眼皮上下打架,可她仍然在坚持。尽管很困,为了能让自己最亲密的人听懂她的话,她依然坚持着……
师:是的。夜深了,所有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她依然在那里摸盲文,读单词。
生:夏天,骄阳似火,烈日当空,海伦满头大汗,可她没有说过一声累,没有说过一声烦,仍然坚持摸着盲文。
师:你读懂了“如饥似渴”。
生:每当夜深人静时,海伦的家人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唯独小海伦还在摸着盲文,反复地朗读词语和句子,直到自己精疲力竭为止。
师:谢谢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再读一下。女生第一段,男生第二段。
女生:(有感情地)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男生:(有感情地)“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师:海伦面对种种困难,迎难而上,学会了盲文,学会了说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不屈不挠。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板书)不屈不挠。
(二)
师:海伦的成功远远不止课本上所说的,这里还有一张资料卡片。
(课件出示)
海伦,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和汗水之后,学会了阅读、写作,学会了演讲,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盲聋学生……她一生创作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被成千上万名读者视为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
师:孩子们,看着这张资料卡片,你觉得最让你不可思议的是哪里?
生:最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学会了演讲,原先她可是盲聋哑人啊!
生:最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
生:最不可思议的是她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盲聋学生。
师:是的,她创造了第一。
生:她一生创作了14部著作。
生: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师:是啊,想想曾经的海伦,不会说话,不能看到这个世界,然而在顽强努力下,在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下,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面对这样的人,让我们再次高声朗读——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生: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师:海伦,一个身体极度残疾的人,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头都涌动着万千思绪,你有可能想对海伦表达敬意。这样一个成功的人物,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感慨,带来一些启发,孩子们,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学生练写)
师:谁来说一说?
生:不管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会超过他。
师:这是你的启发。
生:海伦,一个残疾人,都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我们一个正常人何尝不能呢?
师:这是一种追问。
生:海伦,您真是我们人类的榜样啊!虽然您已经走了,但您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师:是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回眸反思
对海伦“不屈不挠”精神的敬仰,不能仅仅停留在概括性的文字上,唯有让学生看到“不屈不挠”的画面,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铭刻在学生的心中。从片段一学生的写话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已经比较真实地还原了海伦学习的过程,“看”到了一些经典的“不屈不挠”的画面,可见,学生们已经接近了海伦那颗坚毅的心灵。片段二,从拓展文字资料中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海伦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将曾经沮丧的海伦跟成功自信的海伦进行对比。强烈的对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学生自然地将敬佩之情融进了“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这一句的朗读中,他们也充分领略了海伦坚毅的人格力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感性回归理性,撰写启发性的文字。“不管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会超过他。”这是一种激励。“海伦,一个残疾人,都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我们一个正常人何尝不能呢?”这是一种追问。“海伦,您真是我们人类的榜样啊!虽然您已经走了,但您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这是一种赞叹。至此,学生在朗读、说话、写话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语言,而且丰富了精神世界。
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搭建并不陡峭的斜坡,适时点拨、纠偏与提升,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会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主获得知识与技能,建构精神大厦,形成健康的言语人格,不断丰富自己的言语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