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交流互动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为此,互动教学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它所关注的是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所追求的是使全体学生通过全过程的参与而习得新知。
具体地说,课堂互动教学应包含以下几点。
一、 参与者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来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师问: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些什么?你看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顿时,课堂就热闹起来,你一句,我一句,大家畅所欲言,教师在学生间走动,除了听学生的交流,还不时有的放矢地点拨。学生逐渐明确了本课学习目标,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以及学生向教师的反馈、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学生自主观察、想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选择回答。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我喜欢春天;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河水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秋天最美;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教师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回顾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如:教完《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问:“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学生畅所欲言。当然,互动教学不等于学生“自由”学习,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要在教学前,深入教材,了解学情,做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设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机会,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并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转向问题求解的过程。在教学后布置预设好的练习,指导学生迁移运用,并启发创新意识。
整个互动教学可分为七个阶段: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出学习欲望、激发出学习兴趣,了解了学习目标,进入了学习角色,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并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当学生互动学习的欲望进入准运转状态,应架设桥梁,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进一步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疑问,引发出解决问题的新的学习动机。此时,学生大脑更加兴奋,关注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行为,提出自己的学习想法;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学生则运用学法,自主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
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情绪高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所得,为更具创造性的互动做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新知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所学,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引发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发展互动——拓展:在一定的量和质的互动学习基础上,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互动学习、发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着重对思维品质的改善,发挥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实践生活以及新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对创新产生欲望——运用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中,应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互动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前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教学上,让师生、生生真正互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