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25

[ 戴春群 文选 ]   

课堂“导入”如何优化

◇ 戴春群

  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增效减负”,与此同时,如何开展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有多种创设。单就开头导入这一环节,其方法之多也不胜枚举,而什么样的导入好,要根据课文内容,根据课堂需要确定,而且确实要能 “增效”,同时也要能“减负”,否则就毫无意义。
  
  一、 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指的是我们教者在上课时直截了当入题,不要兜圈子。因为有些文章题目本身就很具有吸引力,能够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需要再枉费心机去设计一大篇的导语。我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单刀直入:“同学们,伟大领袖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总理的办公室,亲眼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吧。”我曾经听一位老师教学《少年闰土》,那可真是煞费苦心啊!她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写人的,你猜猜,可能写谁呢?”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紧跟着,老师出示一幅挂图,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是谁?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说不认识。然后老师就眉飞色舞地描述起图画中这个人的外貌:“你看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挂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两眼向前怒睁着,好像要抓什么。再看,他手拿一柄钢叉,你们说,他在干什么?”接着学生就老师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是热闹!我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分钟,而此时老师还没有揭示今天要学的课题的意思,心中真替她着急啊!如果说这样的开头能创设情境,增加效果,那么新课要何时才能开始上呢?学生要何时才能知道到底学的哪一课呢?我认为导语设计不要追求天花乱坠、长篇大论,而是要切合实际,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直入主题。
  
  二、 巧设问题,引发悬念。巧,要体现在你的问题是不是精练上,是不是有挑战性上;悬念,要体现在你的问题能否扣人心弦上,能否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上。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设计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增加课堂的效果。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山中访友》,他采用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本文的作者去山中访的朋友不是你,不是我,不是所有人,想知道他访的是谁吗?文章内容会告诉你,那就读书吧。”听了这样奇怪的事,学生早就按捺不住读书的欲望了,有的同学已经偷偷地读起来了。这样的导入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很有激励性。但是,我曾听一位老师教学《蜗牛的奖杯》时也采用了问题激趣导入,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老师首先出示蜗牛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的样子?”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老师指名两位学生回答。接着,老师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蜗牛身上硬硬的外壳就是蜗牛曾经获得的奖杯。”相机板书了课题。学生读了课题后,老师又说:“聪明的你们,读了课题想知道的东西一定很多,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这位老师原本想,今天后面坐着几位听课的教师,学生最多也就提出两三个问题而已,用上一两分钟就可以圆满完成新课的导入。看到学生个个在举手,她就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问题:我想知道蜗牛的奖杯是什么样子?蜗牛是怎样得到奖杯的?蜗牛得到奖杯后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达八个之多,看到学生问题意识这么强,老师又想打断学生提问,又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然而时间过去了七八分钟,学生仍旧在提问,老师已经写不下去了。不难看出,这样的导入没有增效反而减效了。
  
  三、 渲染气氛,激情导入。有些课文需要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入情入境。
  1. 利用声音,带生入情。一位老师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首先播放一曲哀乐,然后低着头,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黑板前,缓缓写下“十里长街送总理”。听着那令人心碎的哀乐,看着黑板上那伟大的名字,所有学生以及在场的听课老师无不流下滴滴热泪。
  2. 巧借图画,带生入景。有些写景的文章,单靠老师口述,是描绘不出它的美的,这时你可以借图画,把学生带入景色之中。教学《三峡》,可事先准备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新课导入时将挂图一一挂出,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读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3. 感情诵读,带生入境。好的诵读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能力,更能渲染环境,把人带入情境之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老师用标准、生动、饱含激情的诵读来导入新课。去年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上课伊始,音乐响起,随即听到窦老师随着音乐诵读起来。
  窦老师激情的诵读,把我们带到了那寒冷的冬天,带到了那赤着脚、冻得直打哆嗦的小女孩的身边,带到了那个黑暗的旧社会里,每个人的心都揪了起来。
  4. 课件引路,领生入文。有很多文章的内容十分深奥,学生不易读懂。这时候可用课件导入,这样学生容易入文,容易明理。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发现这篇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首先给学生播放课件,然后学生再读课文,自然就很容易明白课文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课堂“导入”如何优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