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就听说小玉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辍学了,我不觉一怔,小玉可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怎么会这样呢?小玉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宠爱,同学羡慕,她自己也十分得意。可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于发挥不好,成绩十分不理想,结果父母埋怨,老师追问……
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恢复自己原来的水平,在父母、老师和同学们面前重新抬起头来。可是真的到了考试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自信,越不自信越紧张,越紧张越没自信,结果是成绩一跌再跌,到后来,上课走神,答非所问,吃不香睡不甜,一改往日的活泼,变得抑郁寡欢,久而久之竟然患上了抑郁症。
当前,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成了人们遗忘的角落。事实上,学困生有其刚强的一面,而优秀生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现实中,学困生得到的往往是训斥、白眼、讽刺……然而他们坚持去上不感兴趣的学,去听几乎听不懂的课,而且一坚持就是几年,久而久之,他们反倒有了毅力,敢于正视现实,正视失败,抗挫折能力增强。相反,优秀生由于学习成绩好而倍受父母的青睐和同学的瞩目,他们得到的是鲜花和掌声,天天艳阳高照。久而久之,他们不是变得孤傲,就是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害怕成绩下降,担心别人说他成绩不行。一旦成绩下降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则无异于天塌地陷,心理地震,于是出现焦虑、失意、精神不振、自卑等心理现象。这时候,教师或家长如果不及时疏导或疏导不得要领,就会出现精神疾病。
沿着学困生和优等生发展的足迹考察,不难看出上面所得出的结论。很多学困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后,反倒生活得很好,成功的也不在少数。虽然他们学业不成,但社交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进取精神都毫不逊色,更客观的是他们的抗挫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更胜一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优等生到了大学里得心理疾病的比例相当高,因心理障碍、失去宠爱、没有了赞美和生活失意等原因而得精神疾病,甚至寻短见的也不乏其人。
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呢?要有一个适当的期望值。期望值过低容易实现,达不到激励的效果;期望值过高,容易导致失败,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适当的期望值。所谓适当就是经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然而在当前,老师、学生家长乃至学生本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道是高处不胜寒,大树与长影为伴,高山与深谷为邻。一个人长处突出,短处往往也突出。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孩子当什么全才通才。
要正确面对失败。失败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立的双方,负方谓之败;另一种是排在竞争群体中的后列谓之败。无论哪种失败,都属正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将军,智者千虑尚有一失,何况是未成年的小学生呢?再说,在小学时成绩优异,并不代表在中学成绩优异;在中学成绩优异,并不代表在大学成绩优异;在学校优秀,并不代表在社会优秀。好孩子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偶然一次的成绩下滑引起的,这说明他们对失败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胜得起而败不起,视野狭隘,更没有看到长远。实际上他们不是实力上的失败,而是心理上的失败。他们不是被外在的力量所击败的,而是被自身所幻化出的魔力所征服。因此应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以豁达坦然的态度处之。
不仅学生如此,教师和家长对待偶然失败的孩子也要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切不可埋怨、批评。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进行自我反省,使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以图新的成功。
要以全面育人的理念对待好孩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教师一大幸事。家里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感到自豪和骄傲,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许多家长和教师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往往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一好全好;对待孩子偏爱有加,甚至溺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因此必须以全面育人的理念来对待学生,对好孩子不偏爱不溺爱,严格要求,不搞特殊,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二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