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05

[ 钮里平 文选 ]   

提倡情知互促型课堂教学

◇ 钮里平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情感与认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一方面,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对认知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起着启动、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知越深刻,情感越深厚。
  作为学校的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了解学生,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在教学中把认知与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构建情知互促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课堂,享受课堂。
  
  1. 以“三个带进”优化教学氛围
  专制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精神压抑,情绪低落;反之,学生则心情愉悦,学得主动、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情知互促型教学模式的首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以“三个带进”优化教学氛围:
  (1) 把“激情”带进课堂。要求教师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不管自己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将消极的情感带进课堂,而应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励学生,使学生的精神为之振奋。
  (2) 把“微笑”带进课堂。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一个微笑,渲染气氛;通过一个形象比喻,掀起教学波澜;通过一句幽默的话,巧妙地指出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
  (3) 把“趣味”带进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趣味性,通过实物展示、表演模拟、演示实验、相互讨论、开展竞赛、引进多媒体等方法,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生机、充满情趣。
  
  2. 以“爱心施教”融洽师生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要“爱满天下”。“爱”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事业的灵魂。他以宗教般的虔诚歌颂爱、实践爱、创造爱。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同时,只有爱学生,才能促使学生“乐学”;只有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以爱心施教是情知互促型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
  (1) 尊重。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一次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里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不忘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个性。
  (2) 理解。教育呼唤理解,学生需要教师的理解。当学生感到失意时,教师的理解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他前进的道路,重新点燃他的希望;当学生感到委屈时,教师的理解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化解他心中的愁云,驱散罩在头顶的浓雾;当学生感到自卑时,教师的理解是最好的催化剂,促进他不断地努力向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理解,由于人类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成为字典中最鼓舞人心的词汇;理解,由于它在教育中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理所当然地成为融洽师生关系的桥梁。
  (3) 欣赏。如果欣赏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那么学生就能有如沐春风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同的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作出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努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领你的情,作为教师心态要平和,要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碰到不配合的学生要尝试各种方法。但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不能失去师长的风度,尊重学生就不能强迫学生做他不想做或不爱做的事。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能激发学生热情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学生心理上获得被认可的满足,自然就愿意亲近教师,自然就会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可能会故意捣乱,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问题,而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教学内容学生不喜欢,是不是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欣赏学生首先要有包容之心,用心欣赏,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快乐,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这位老师的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提倡情知互促型课堂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