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要让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古诗词欣赏尤其如此。可是,现今古诗词的阅读欣赏已经被找窍门、寻技巧的试题训练所替代。不能否认,在某种程度上,解析试题确实能培养学生说行话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习得一定的解题技巧,但是,学生没有了审美愉悦,没有了审美情趣,得不偿失。
我们应该在诗歌欣赏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素养,让学生愉悦地享受审美过程,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统一起来。
一、 放声诵读,感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美的古诗词是语言艺术上的塔尖。古诗词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朗诵,古诗词欣赏课尤其要强化诵读,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诵读。教者首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放声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领悟古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
欣赏过程中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诵读——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贯通文脉的“导读”、带动学生异口同声的“齐读”、诵听轮换的“轮读”、分层逐段的“接读”……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欣赏课的始终,使学生在诵读中切实欣赏和领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二、 细辨明察,品味意象美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的,是作者经过思考、筛选才用进诗歌里面去的。
意象的生成,其实就是把情感形象化。不少意象表达的情感是相对稳定的。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来烘托情思。一般说来,古诗词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再如菊花,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高雅清纯的兰花相提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品格坚强,有人欣赏它气质高洁。
但是,我们不能武断地、笼统地为作品贴标签,为了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失去了鉴赏诗词的愉悦,一定要懂得揣摩诗词的语言、细辨诗词的意象、品味诗词的情感。如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百花烂漫,虽然它常常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但陆游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而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所表达的则是诗人以幽居隐逸为乐、不慕名利的情感。
三、 发挥悟性,解读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是作者主观之“意”(思想感情)与现实生活之“境”(生活形象)的辩证统一,它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显示宇宙人生的真谛,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在可睹之物、可见之色、可闻之声中包含着更为深远隽永、耐人寻味的意蕴。
在古诗词欣赏教学中,可以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未尽之辞。鼓励学生在文本提供的意境范围内进行个性化解读,力求有新的发现,并且能作个性化的评述。只有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悟性,认真揣摩诗词的意趣,进入诗词的意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四、 推敲章法,领悟结构美
古人写诗词非常讲究谋篇布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诗词赏析来揣摩、推敲章法,领悟古诗词的结构美,训练写作的严谨性。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平淡的风格、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的同时,不妨再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其章法结构: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是对污浊尘世的否定;紧接着的四句,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是对田园隐居生活的肯定;最后两句,是对全诗主旨的总结:从山间景物中可以领悟到人生与自然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经过这样的推敲,学生就能从简短的篇幅里领悟到诗歌章法的巧妙。
五、 巧妙运用,再现创造美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过:“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们的语文课就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来进行教学。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平时的课余时间甚至晚上睡觉之前的时间,坚持每天至少欣赏品味一首古诗词。“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学生的审美能力强了,审美水平提高了,审美素养丰厚了,就会在章法的安排和文字的切磋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巧用诗词、化用诗词(积极鼓励学生在言谈和习作中巧用诗词、化用诗词),就能在考场上鉴赏诗词时,应用自如。
欣赏古诗词要引导学生毫无功利之心地享受审美愉悦,那样,学生才能在审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启迪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灵性,提高诗词欣赏能力,获得灵感;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巧用诗词,化用诗词,乃至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文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白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