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现阶段许多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地喜爱阅读,他们的阅读范围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文章,有一些学生也读课外书,但仅仅是将课外阅读当做一项作业,应付了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还需要语文老师做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一个重点工作。
一、 营造课外阅读环境
1. 敦促家长营造家庭阅读环境。儿童阅读推广人、知名儿童网站“红泥巴”创始人阿甲说过,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需要家长的“大声朗读”配合。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网络等平台,倡导家长在家中营造阅读环境,每天抽出十分钟的时间为孩子朗读老师推荐的作品,腾出半个小时去和孩子一同阅读课外书。
2. 设立班级阅读“漂流”站。班级设置图书管理员,每月确定一个阅读主题,由图书管理员到学校图书馆挑选有关图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这些图书要在孩子们中间流动,可以在每本书后附上一个小册子,让孩子们记下自己的读后感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字片言也可以。这种“漂流阅读”不仅可以做到“阅读共分享”,而且还能使孩子们产生阅读的紧迫感,督促他们参与到阅读之中。一套书漂流完,班级举行简单的交流活动,进行活动总结,评选出最受欢迎图书奖、最佳感言奖等。
3. 构建学生阅读成果展示平台。学生总是希望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因为这可以使孩子产生阅读的快乐感、成就感。我们需要为孩子们构建展示成果的平台,比如开展“读书笔记”展、“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有了示范榜样,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就会逐渐形成并优化。随着阅读的深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感想整理成册,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学生二次阅读。
二、营造课堂阅读环境
1. 观看经典影视片段。电影相对于图书,多了声音和图像,更会让孩子感兴趣。目前,国内外许多儿童文学经典已经被拍成了影片,例如《西游记》《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鲁滨逊漂流记》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个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原著。
2. 朗读名作精彩片段。语文需要阅读,阅读能让孩子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名家作品、精彩片断更是如此。在学了优秀篇章后,我们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体会朗读之美,让他们也在朗读中体会作品之美。如学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可以推荐冰心先生的《寄小读者》《小橘灯》等文章的精彩片段,让孩子们课外朗读,教师再通过展示等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3. 组织课本剧表演竞猜。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修改成剧本并表演,表演后让学生讨论表演效果。这样可以促使表演的同学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去阅读原著。例如在学《伊索寓言》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4人小组,每组分配两到三个寓言故事,上课时请每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来猜一猜,看他们表演的是哪则寓言。这样,所有的同学都必须去阅读寓言,才能看懂表演,才能猜得准确,这样也就达到了引导大家读书的目的。
三、 构建阅读环境的原则
1. 推荐书籍注意趣味性。儿童文学作品,意义是重要的,但趣味和形象更重要。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教育的功能,但它不是唯一的功能。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因为他们可以从中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张天翼写完《宝葫芦的秘密》后跟孩子们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给张爷爷说:“我爱宝葫芦!”这是孩子的真心话,是童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白,引导孩子阅读时首先要考虑他们爱不爱读。因此在选择表演题材时,我们第一要考虑的是这能否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仅是这本书是否含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阅读交流课上问题的预设,更是要时刻围绕“趣味性”这一原则,比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最让你觉得惊险的内容是什么呢?”“你是喜欢旅行之前的尼尔斯还是旅行之后的尼尔斯呢?为什么?”“使尼尔斯产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冒险生活,感受了作者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力,也自然体会到了友情、宽容、团结、坚持的可贵。
2. 活动参与的全员性。无论是阅读交流还是表演活动,教师都必须注意班级学生的参与度,在活动设计和活动进行时都必须时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不能让活动沦为少数人的表演。例如表演《伊索寓言》中的情节时,笔者之所以要增加竞猜寓言的环节,就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课前认真读完读透整本书,上课时认真观看别的小组的表演。而读书交流课,更要时时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讨论,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3. 活动氛围的宽松性。有的老师活动形式设计得活泼新颖,但在组织程序上,安排了主持人一本正经地串联,每个小组的汇报次序分明,上台下台井然有序,不允许随便讲话,气氛十分严肃。要知道,活动的目的本来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挥自己,将平时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如果变成一场严肃的汇报,又如何让孩子感到读书是愉快的目的呢?有的老师话题设计得很有意思,但自己讲得太多,引导、点拨得太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力,这也是致命的。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儿童时期所读的作品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中对待阅读的态度。”我想,只有引导孩子读他们感兴趣的书,让他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他们才会真正从内心里爱上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