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反馈的主要渠道。要使作业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作业设计就不能只定位在“巩固”和“强化技能”上,还要在“活”“趣”“动”上做文章。
一、 强调“活”,“活”中求新
作业的形式要“活”。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激情投入,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语文作业不能只是单一枯燥的读读背背、抄抄写写,而应该是充满童趣,富有色彩的。它需要学生多方位地体验,在一种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并成为一种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在教学《三顾茅庐》后,我布置学生自主地去搜集《三国演义》里其他精彩的故事,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小组里展示。第二天,有的同学画出《桃园三结义》的思维导图,有的同学和好朋友合作表演独幕剧《空城计》,还有的同学编写了关于《三国演义》的知识问答……这样的作业,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教师也乐在其中,甚至有的家长也参与了孩子的作业,真是一举多得!这道作业给了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调动学生多感官体验,并运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发掘、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继而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全面提升了参与学习的能力,获得了许多愉悦而难忘的生活体验。
二、 体现“趣”,“趣”中求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多个角落,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以此拓宽作业空间,唯有趣味浓厚的作业才会使学生跃跃欲试,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感,这种急切的需求和活跃的思维又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一次体育课后,同学们满头大汗地回到教室。当上课铃响了之后,有些孩子似乎还沉浸在兴奋之中。就在我讲解写作要求时,一位男生报告说,班里的“好奇宝宝”黄正果正偷偷在下面玩体育课上逮到的螳螂,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用透明口袋装了一只个头很大、全身碧绿的螳螂,它举着两把大刀,威风凛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难怪他这么着迷!可能是孩子们从来没有和螳螂近距离亲近过,学生兴奋地议论着、说笑着,完全把我晾在了一边。此时孩子们脸上漾开的笑容如花儿一般,于是我干脆让黄正果把螳螂放在塑料盆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仔细地观察起来,看完螳螂的表演,我灵机一动说:“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只螳螂神气在哪里,可爱在哪里。”大家七嘴八舌,思绪飞扬,精彩的发言令我始料不及。学生的观察那么细致,想象那么奇特。看大家发言差不多了,我话锋一转,让同学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学生一个个文思泉涌,灵动的文字仿佛是孩子们快乐的心灵在歌唱。此时,写作已成为学生内心的迫切愿望。这样随机生成的有趣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渴望,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写作。
三、 追求“动”,“动”中求新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许多孩子就是在玩耍中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从发明家爱迪生到现代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他们童年时无不调皮好动,而他们的每一项创造发明都不是在死记硬背的作业中完成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动作思维。语文是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不断参与,不断搜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调查走访;参加“小记者”活动,体验各行业的辛劳;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利用假期,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等。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难,我班开展了“我当‘蛋爸(蛋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精心呵护一只鸡蛋度过一周,把鸡蛋当做自己的“孩子”,无论吃饭、睡觉、活动时都得带着“孩子”,不能有一点闪失。于是班里出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有的学生为“孩子”做了温馨的摇篮,有的学生玩耍时还小心翼翼地捂着口袋,有的学生在食堂吃饭时还不时地摸摸“孩子”……每天学生们都会在日记本上记录下带“孩子”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周下来我要求孩子把感受整理成文,批改时我发现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可贵的经验,习作因有了实践体验而显得真实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