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62

[ 肖永明 文选 ]   

作文教学中的“四追问”

◇ 肖永明

  追问,就是刨根究底地问,穷追不舍,直至彻底明白。作文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追问”的方法,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追问,也可以是学生间的追问,还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追问。学生养成了追问的习惯,对身边的人和事 “多了一个心眼”,作文就会水到渠成。
  一、 追问文题——拨云见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总会百般斟酌文题,使读者萌生阅读的冲动。从学习的角度看,注重对文章题目的分析,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透过这双“眼睛”,“走进文章灵魂的深处”。由于文题精炼,而小学生的知识有限,因此他们对文题的认识比较肤浅,觉得“云遮雾罩”,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追问文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发散思维,在广阔的空间搜寻,从而有新的发现。追问可以搭设思维的跳板,突破难点,并向高层次发展,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人人都夸她》,“夸她”是“题眼”,“她”是谁? “人人”是哪些人?人人为什么“夸她”?“她”做了什么事值得“人人都夸”?怎样“夸她”?再如《快乐的夏令营》,“题眼”是“快乐”,夏令营的生活为什么“快乐”?怎样“快乐”?有哪些“快乐”的事令你至今难忘…… 教师层层追问,使得学生的思考豁然开朗。
  二、 追问题材——文思如泉
  学生通过审题,筛选出了适合文题的相关题材,但是只有干枯的骨架,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补充,给学生雪中送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空间,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 “愤” “悱”正是追问的前提和时机。因此,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时予以追问,学生才能顿悟,打开思路;文章才会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一位学生在《我喜欢“新妈妈”》一文中写道:“……看样子,她就是我的新妈妈。她一看见我立刻笑着跑过来,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向我手里塞。我的手向后一甩,苹果落地了。爸爸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这女人一愣,但立刻又笑嘻嘻地说:‘ 孩子嘛,都怯生人。’说着,捡起苹果,用手帕擦干净,硬塞进我的衣兜……”“新妈妈”的“笑” “掏” “塞” “捡” “擦”这一系列动作,把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清清楚楚。
  三、追问范文——触类旁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认真读好范文,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获得语感,尤其是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更要求学生读得烂熟于心。然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不“思”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因此我们要以范文为例,适时追问,训练学生多角度联想、发散性思考,做到触类旁通。
  有一位老师布置学生以“成长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并提供了《“好学生”难当》这篇范文。学生浏览后,教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 “好学生”为什么难当?小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都写得很详细吗?……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茅塞顿开,写作的冲动油然而生。
  四、 追问修改——锦上添花
  叶圣陶先生指出:“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一种纠错和思维成熟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小学生喜欢被表扬的特点,教师在提出修改意见时,应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改文的兴趣,如 “这个地方换一个词语会更好,你试试看”“主人公的语言很逼真,如果再配上丰富的表情描写定会为你的文章锦上添花,老师相信你会写好的”。这些鼓励修改的评语费时少,效果好。学生能从这些评语中品出老师对他们的爱。实践证明,老师常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提示,写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往往会激起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产生良性的连锁效应。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作文教学中的“四追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