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整合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的内容、方向后,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就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探究性学习可以控制在三个层面上进行。
一.质疑、渗透和延伸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学会设疑、质疑,学会探究和发现。“学则须疑”,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往往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产生解决的兴趣,才能具有认识事物的方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一定深度、一定价值的,可以是对课本的质疑,可以是对参考材料的质疑,可以是对教师讲解内容的质疑,也可以是对同学发言的质疑。质疑之后要引导学生在质疑研究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需要自我思索也需要借助外力,学生应带着问题,借助教师提供的指导性提示,再回到文本中去做有针对性的阅读,有深度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如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生们通过认真讨论,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何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给明月呢?这个问题虽然不大,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深度的,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古代诗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美学思想。所以,老师对此要进行适当点拨,为学生提供与已有知识相关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以解决。
在探究性学习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反对把学生束缚在一个模式之中。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如:上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书;回答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答案可以不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敢于标新立异。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生活的“活水”,把课外阅读和课堂上学习的教材结合起来,把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在探究式学习中,要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都要求我们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究。
二.整合、深化和提升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课程形式是活动课程的研究化形态,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活动课程的方式进行。在活动课程的时间里,学生为研究某一个课题或项目而开展一系列活动。活动课的研究化,注重在一个个“学习课题”的统领下去构建活动课程体系,通过一个个专题将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经验、知识、能力进行重新整合与运用。
研究性学习还可以通过教材中语文活动的系列化和研究化来进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活动习题和语文活动内容,如查字典、校外拓展,或将课堂迁移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相关的图书文件资料,触类旁通,获取有针对性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筛选信息和下载有用资料。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语文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及更为便捷的服务。通过以上整合,学生的语文素质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三.研究、合作和综合
以课题为内容,搞好研究性课程的内容选择。研究性课程是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为载体组织教学的,因此,课题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课题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1、全开放式。让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与知识进行课程选择,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限制开放式。根据本校资源的情况以及教师的状况,提供选择课题的大致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3、集中收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选题情况,帮助学生将课题转化为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对一些问题进行合并或删改,形成一批核心问题,供学生选择。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式,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所反映的新的课程观念也为我们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李涛,教师,现居湖北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