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脱离教材的倾向较为严重,表现为“三多三少”: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的无效讨论多,潜心阅读课文、品味语言的少;无限拓展延伸多,紧扣文本恰到好处的拓展少;滥用媒体教学多,凭借教材有机整合的少。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亟待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反思,以便尽快回到以教材为本的正确轨道上来。
一 设计讨论要以教材为本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教师独霸讲坛的格局,呈现出勃勃生机,值得倡导。但一些教师热衷于游离课文之外的空泛的“自由讨论”,有的只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的浅层次讨论或把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就可以自然解决的问题也拿来组织研讨一番。还有的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不加筛选,一一讨论。凡此种种,表面上师生互动、热热闹闹,但因教师指导思想不明,问题设计不当,不让学生讨论“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导致这种“合作探究”成了脱离书面语言训练的“人文性”表演,高耗低效,实不可取。
怎样走出高耗低效讨论的误区呢?必须依据教材设计讨论,坚决摒弃架空的、肤浅的、无价值的讨论。教师应以教材为凭借,不仅要设计出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设计出“怎么写”、“用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课文的内容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表达的,因此在探究内容的同时,更应推敲语言。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准确理解文中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学生在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同时,又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如: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如果只设计出“老王是个什么人”,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讨: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材料、语言描写老王的?为什么不用别的材料、语言呢?如:文中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镶嵌在门框里”。为什么不说“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课文,圈点批注,一边组织学生深人交流,就会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 拓展延伸要以教材为本
新课程课堂教学不仅有教材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而且有拓展延伸的知识。拓展延伸的形成有:开发资源、改编课文、比较阅读、读写结合……但一些教师常常对课文的赏析浅尝辄止,学生连文本都理解不透,便生发开去,拓展延伸;或旁征博引,开发课外资源;或标新立异,改编文本原作;或另起炉灶,开展比较阅读;或急于求成,训练读写结合。这些做法,不讲实效,喧宾夺主,曲解了新课标。一位教师上错羊木雕》。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情节后,上课仅十分钟,连主旨、写法都不清楚,就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让学生当堂即兴登台表演。这种教学貌似加大了改革力度,实则哗众取宠,违背了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欲速则不达。只有在深入赏析课文、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改写,教学效果才会恰到好处。
拓展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则是在课文基础上的延伸。开发资源、改编原作的前提是整体把握原作,并紧紧围绕原作设计。延伸要得当,开发要适度,改编要合理。比较阅读,读写结合,则要找准可比点、结合点。如:执教鲁迅的《风筝》,教师以文为本,有的放矢,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精心选择古诗《风筝》导人,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文本《风筝》的领悟,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三 多媒体使用要以教材为本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激发情趣、培养能力、提高效率诸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是一把双刃剑,若不能优化整合,反而会削弱教学效果。
一些教师备课,特别是备赛讲课、观摩课,往往把钻研教材、教学设计放在次要位置,却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沉浸于资料搜集、课件制作中。由于本末倒置,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合理性、系统性,制作的课件多而杂乱,课堂上学生看得跟花缭乱,很少接触课文。一节课下来,学生脑袋里留下的只是一幅幅支离破碎的画面,没有课文的痕迹。如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打乱了课文系统的知识结构,干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和内化积累,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教材是本,是教学之树的“根”。教师在用教材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增、删、改,进行二次加工,超越教材。但对课文的主旨要进行准确把握,对课文的精华要赏析吸纳。对课文鲜活的语言要咀嚼积累,将其转化成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讨论、拓展延伸、运用多媒体时要以教材为主,深入挖掘教材,灵活用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