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31

[ 张红莲 文选 ]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 张红莲

   内容摘要: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化?我认为要做到两个“摒弃”。一.摒弃语文教学的功利化;二.摒弃语文教学的模式化。
   关键词:简约教学 返璞归真 摒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或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追求简约的教学过程,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化?我认为要做到两个“摒弃”。
   一.摒弃语文教学的功利化。
   “语文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一切瞄准考试,教材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地可以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纵观这些教材都有功利的心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面对社会的要求,上级部门的考核,兄弟学校之间的竞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急功近利的,这必然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急功近利的。备课程式化,讲授多,涵咏少,讲课过于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太过偏重文笔技巧的训练,而不在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学全都瞄准中考高考,进行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文艺腔”盛行,“宿构作文”成风,等等。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并未得到提高,提高的可能仅仅是应试能力。
   实事求是地看,目前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水火不容,需要走出应试教育泥淖,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知易行难,只要理性对待、讲究规律、尊重学生、潜心改进,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二.摒弃语文教学的模式化。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地都在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身处农村,在上级的号召下,积极响应,远学“洋思”、近学“杜郎口”,在学习中我越来越发现我们教师疲于应付,只学到了形式,而缺少内容,特别是语文教学不太适合。这里我不是批判这两种模式,我只是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张扬个性的平台,应以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目的,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形式框架中。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曾形象地说过:宝马发动机放在牛车上是不起作用的。有些老师不考虑学情、课型,一味按杜郎口的模式“拿来主义”,死搬硬套,不讲教学效果,甚至对学生放任自流。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闹课堂气氛很活跃的表象背后,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到基本语文知识。“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单纯追求课堂模式化已背离“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所以,有些学者专家已呼吁:要模式不要模式化!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发表过这样的教育感言:“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而我们过去的教学设计,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的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积累运用的实践更是被挤进了角落。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和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但我们要明确的是,追寻简单语文,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因为只有拥有了“不简单”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也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学生。“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简单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朴归真。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
   让我们共同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
  
   张红莲,山东聊城经济开发区顾官屯镇中学教师。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