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逐步形成了彰显学生自主参与,创意阅读的“个性阅读”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对这一要求的解读失之偏颇,笔者将就这一问题阐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立体多维阅读,进而提升个性感悟。
关键词:阅读 立体多维 个性感悟
当前不少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失之偏颇,《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课堂上经常见到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精彩语段,并谈谈自己对该语段的体会,或者是教师推荐一些精彩语段,让学生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读、分组读、男女生分开读、集体读等平面阅读,最后丢开课本,抽象归纳理性主题。教师对学生的所有回答,则一律加以赞赏,对学生的一些毫无道理的回答不仅不指出,更不给予否定。最终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停在很浅显的表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的感受、理解和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
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逐步形成了彰显学生自主参与,创意阅读的“个性阅读”法,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向立体多维阅读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具体感性的语言环境中逐层深入地阅读体会,在语言的一次次欣赏、品读中纵向深入,逐层剥开语言美丽的外壳,探析灵性饱满的语言内核,触摸作者的情智胸怀。这样,通过立体多维的阅读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个性感悟。
一.静读体悟,渐入佳境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活动,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所以打开文本,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静读体悟。笔者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台阶》一文阅读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用“静读体悟”的方法自读课文,也就是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令自己生命欢跃、灵魂震撼的元素,并要求学生随文做好标画和批注,勾画出文中触动自己的词语、句子乃至段落,随文记下自己的稍纵即逝的感悟。学生的感悟很多: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父亲勤劳要强、任劳任怨,不甘人后令人尊敬,体现了中国男人在家庭中的担当;有的同学说这位父亲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他们一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有的同学说读了这篇课文让人感到很心酸,一双双破草鞋、一张张角票、一捆捆柴,建成了拥有九层台阶的新屋,却带来父亲深深地失落,带走了父亲的强健的身体;有的同学说这位父亲让他想起自己的爸爸,也许时代的发展,使父亲们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但爱的方式无论怎么改变,其永远是家人,是家;有的同学说低眉顺眼一辈子的父亲有点迂腐、还有点自卑。这点概括过于粗糙,我让学生再次阅读教材,深入分析,于是放鞭炮时父亲的尴尬,坐在台阶上父亲的无所适从让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较深的了解,对这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悟,已渐入佳境。
二.多维阅读,提升感悟
阅读教学当力求克服在同一平面反复阅读的通病,应既有纵向立体的逐步深入的阅读,又有横向多维的反复玩味,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字内核,探析人物心灵更深处的生命因子,触摸作者隐藏文字之中的情智胸怀。经过第一环节的阅读,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感悟,接下来我让学生再细读课文,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触动的细节,并对此进行鉴赏。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较好,找到很多感人的细节。有一个学生提到造台阶那天,父亲在晨雾中踏黄泥的细节,我乘势抓住这个关键语段,组织学生进行立体多维阅读。
第一层阅读:
师:请同学们从修辞和人物描写的角度做赏析。
生1:“作者李森祥运用比喻刻画环境,形象而生动地写出造台阶那天早晨雾很大,烘托出父亲很重视,起得很早,很辛苦;同时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父亲的勤劳辛苦,细腻感人。”在欣赏评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语言魅力。
第二层阅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对学生进行语速、重音、语调、节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品味词句、领会情感,体味意境。没有朗读训练的课,没有力度,不是美的语文课。
师:这段话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速?
生2:语速整体上要稍舒缓。
师:你觉得哪些字要重读呢?
生3:“艰难地挑着”。
生4:“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的“很”。
生5:“一会儿”、“黄豆大的”。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第三层阅读:
学生与文中的父亲生活的时代不同,心里必然有差距,对于父亲确定目标的文化底蕴和最后失落的情感,学生自我感悟还比较浅显。这时要作适当的背景介绍,我通过图片、录像片段让学生感知父亲生活的时代,改革开放前农民艰难的生活情景,并介绍台阶在我们传统文化上的意义,例说紫禁城高高的台阶,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接着我设计下面的问题:
师:父亲建九层台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生6:有地位,从而获得别人尊重。
师:你觉得父亲的目标实现了吗?
学生齐声:没有
师:我们再来读这几句话,还有更深的体会吗?
生7:每一根细发艰难地挑着一颗或数颗露珠,就像父亲艰难地挑起他的理想。露珠最终跌破,就像父亲的理想最终破灭。
生8:文中雾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父亲艰辛而又执着的形象的作用,但雾是虚幻的,似乎暗示父亲的兴奋会转瞬即逝,预示父亲目标最终的失败。
学生齐声朗读,深情地体会。
通过立体多维的朗读,引领学生走向语言文字的深处,触摸人物思想、灵魂,提升个体感悟。
三.创造阅读,彰显个性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重建、批判,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或拓宽课文的外延,把作者想说却没法说出来的话说出来;或将课文高度概括的内容加以细化,进行合理演绎,赋予课文新的内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阅读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彰显学生个性感悟,使学生在对课文的创造性阅读中发展自己的批判和创造能力。在前面立体多维地阅读《台阶》后,学生对课文已有很深的理解,接着又向学生抛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位父亲高兴起来。有的同学很有见解:让从门口走过的人说:“哎呀,你们家的台阶真高啊!”这样父亲就获得别人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肯定和尊重,他自然也就高兴啦;有的同学认为:九层台阶在当时已不算稀奇,应该帮助父亲找一些其力所能及的事做,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用竹条编制工艺品,这样父亲既不会因没事可干而失落,还会有新的成就感;有的同学说:政府要关心父亲这一代农民的心理,肯定父辈们的成绩,宣扬他们的精神;有一位同学更是高屋建瓴:应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好了,一切也就好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献计献策,是学生与文本、文学形象又一次对话,是学生对课文个性感悟的又一次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把我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立体多维的阅读教学,才是有力度,有美感的语文课,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无穷的韵味,体悟意境之妙,触摸人物的情智胸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个性感悟才能得到提升。
缪亚群,江苏省如东县袁庄初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