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不够理想,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推动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我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农村 文言文教学 兴趣 方法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不够理想,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推动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我就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析。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1.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认识模糊。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时只要学生会读课文、记住译文就行了,要求背诵的课文会背诵、能默写,至于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则高不可攀。有的教师甚至说不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大纲要求,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诵记,而诵记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教学效果不太好。
2.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压抑。
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
3.文言文教学改革落后于现代文教学。
近年来语文教改呼声很高,但涉足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不多。农村初中有一些在教改前列的优秀教师,在举行公开课时,讲的往往都是现代文,各校的评优课、比赛课也大多数是现代文。
4.市面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
资料多,处理不好,适得其反。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二.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多年来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好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激发兴趣,灵活记诵。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1.还原式。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了。
2.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我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3.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4.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记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记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不再以记诵课文为苦事。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古为今用,强化美育。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致,文质兼美。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凄清幽雅的环境氛围,读之凉意自心底生;而《晏子使楚》以简洁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晏子的机智和凛然。名篇佳作的语言形象、优美而精炼,教师要把握尺度,将这些能展现尺幅画面,又哲理蕴藉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话,可以陶冶学生的美感和情趣,同时引导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学习和运用。
也有一些名篇佳作蕴含浓烈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胸襟。如欣赏柳宗元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学习《愚公移山》则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读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只有教得情思横溢,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鲁迅先生说过“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要将美育融于文言文教学中,唯有如此,才能借古讽今,借古谏今,古为今用,“润物细无声”地培育人才。
时至今日,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以种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鼓励他们去体会学习文言的妙处,去掌握学习文言的方法,去感受学习文言的乐趣,然后亲近文本,诵读感悟,学以致用,相信我们的农村孩子也能在学习文言的漫长之路上一直饶有趣味地走下去。
李国良,广东省龙川县铁场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