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是阅读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围绕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文本,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走进文本的内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文本,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阅读主体 阅读实践 独特体验 熏陶感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们的阅读教学。
一.强化主体的阅读实践
长期以来,由于对阅读教学理念认识的偏颇,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被严重淡化。表现为重讲析,轻朗读;重训练,轻积累;重讨论,轻探究。由于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很多课上动辄讨论交流,看上去轰轰烈烈,主体性得到体现,殊不知缺乏反复的阅读感悟,缺乏对文本的深刻探究,何来有价值的合作讨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整体感知”和“领会”、“感受”的强调,实际上是“阅读要读”、“阅读是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这些常识的回归,这正是对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理论的再现和延伸。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变成了追求统一答案的过程,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这种一元解读模式严重扼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在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读者和文本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里多次强调“自己的”,进一步明确告诉我们这种阅读差异的存在。而教师要做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对阅读主体的个性尊重,人格尊重,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
二.关注文本对主体的人格熏陶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把育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点化人、发展人,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更决定其语文教学必须将知识传授与培养人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通过阅读鉴赏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发豪情;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国情思;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念……学生遨游其中,其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无疑会受到一种熏陶、濡染和浸润。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文学之器盛文化之道,使之德艺德艺双馨,才能成为时代的合格人才。
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陆素英,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