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55

[ 罗希良 文选 ]   

试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

◇ 罗希良

   内容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大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他的出场曲折细密,波诡云谲。作者对诸葛亮的出场安排独具匠心,费尽心机,非常值得玩味。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出场 浅析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来被人称颂。后经小说《三国演义》大力刻画,更成了智慧的象征,童叟皆知,广为传扬。笔者只就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虚晃一枪,欲显故隐
   刘备跃马过檀溪,巧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向有知人之名,他想为刘备推荐诸葛亮,却又故弄玄虚,吊人胃口(既是吊刘备胃口,又是吊读者胃口)。请看书中如何写来:“水镜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急切之情状昭然)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口气极大)玄德曰:‘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抚掌大笑曰:‘好!好!’玄德再问时,水镜曰:‘天色已晚,将军可于此暂宿一宵,明日当言之。’(此一夜,刘备如何熬过)”
   中间加入徐庶来访,既为后文埋下伏笔,又为诸葛亮张目。妙在徐庶来访之事全从刘备耳中听出,不甚完整,愈发使刘备心急难熬。
   接着再看:“玄德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玄德请问其姓名。水镜笑曰:‘好!好!’玄德再问:‘伏龙、凤雏,果系何人?’水镜亦只笑曰:‘好!好!’”。
   这几段,绝妙之处在那三个“笑”和六个“好”字。三个“笑”和六个“好”字把水镜先生的故弄玄虚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把那个刘皇叔弄得心急火燎而又无可奈何,自然是难舍难忘了。读者读到此处,也免不了好奇之心大起,急于往下追索,看个究竟。
   二.未见其人,先闻其事
   刘备得到单福(徐庶)之后,杀二吕(吕旷、吕翔),败曹仁,取樊城,初尝胜果,更加知道谋士的重要性。可惜好景不长,徐庶又要走了,这对刘备来说,真是“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正因如此,刘备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以致“泪如雨下”,引出一段“元直走马荐诸葛”来。
   请看作者笔下、徐庶口中的诸葛亮究竟是何等样人。“庶曰‘……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然后,徐庶介绍了诸葛亮的家世,对其名号、故里、先祖、经历均有说明,俨然一篇小传。最后明言“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直喜得刘备“似醉方醒,如梦初觉”。
   这一部分,作者以徐庶为铺垫,又借徐庶之口叙述了诸葛亮的基本情况,并给予极高评价,使读者“初识庐山真面目”。
   三.帷幕重重,一波三折
   第三十七回一开始,司马徽再荐诸葛亮,点出“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这里既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三顾茅庐做准备,又回应了上文徐庶之说,再次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才智和声望。司马徽出门时“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之言,隐有回护之意(以诸葛亮之志,仅能三分天下,终未实现大一统也)。可见,作者多么爱惜这个人物,务使其完美。
   一顾茅庐,诸葛亮“今早少出”,“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使刘备“惆怅不已”。接下来,作者对隆中景物的描写,也是对诸葛亮的衬托。而“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的崔州平的出现和他的一番理论,“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的表态,也是与诸葛亮提前的比照。一顾茅庐,正如张飞所言,“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
   二顾茅庐,却是在天寒地冻、“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之时。路上先遇到慷慨高歌的石广元、孟公威,却是空喜一场;再遇“拥炉抱膝”的诸葛均;三遇骑驴携童之黄承彦。刘备次次以为其人是真,结果回回是假,那乍喜乍忧的心情,被作者写得出神入化。“二公谁是卧龙先生”是肯定;“得瞻道貌,实为万幸”是无疑;“此真卧龙矣”是惊喜。步步写来,全从刘备眼中看出、口中道出,抑扬起伏,一时数变,真是苦了刘备,令读者大开眼界。
   二顾茅庐诸葛亮虽未出场,但通过刘备眼见,诸葛亮、黄承彦口述,介绍了许许多多诸葛亮的爱好和行迹,如日后广为流传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如此这般,均是作者再为诸葛亮的出场作安排。
   四.隆中一对,天下三分
   三顾茅庐,异常诚敬、庄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这是写刘备,也是写诸葛亮。
   诸葛亮初次出场,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半晌,先生未醒”,“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看到这里,不光是张飞大怒,恐怕读者也等急了。真亏刘皇叔好耐性、好忍性!
   诸葛亮的真正出场是从那首诗开始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好大的口气!好闲的心境!而后又经更衣,方才从刘备眼中亮相:“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综观诸葛亮的出场,在《三国演义》中从第三十五回至三十八回共占了四回,凡推荐三次,凡误认五次,作者真可谓一而再、再而三,不惜笔墨,费尽心机。在此过程中,借助众人口述、眼观、耳闻,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家世、名号、故里、行踪、爱好、相貌、亲朋好友,以及声望、才智、评价等等,堪称一部完整的传记。
   《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很多,作者写来各有特点。但就其出场而言,曲折细密,波诡云谲,莫过于诸葛亮。
  
   罗希良,平顶山外国语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普通话水平测试、教育教学管理。

试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