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发表的作品,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善良而冷酷的渡边、压抑缺乏自信的木月、自私而又充满物欲的永泽、阴柔纯洁多愁善感的直子、逆来顺受的初美、充满生命力的绿子、风韵犹存的玲子等。本文将从这些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和关注情况,理想的缺失程度,对死亡的看法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后工业时代的青年特征。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认知 理想 死亡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发表的作品。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渡边对20年前往事的回忆,描绘了一群年轻人一段层层蜕变的青春经历,表现了日本后工业时代背景下青年的病态人生和倾斜失衡的精神世界。20几年过去了,这部作品仍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风靡全世界,特别在中国,获得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那么是什么让这部作品永葆青春、经久不衰的呢?又是什么让《挪威的森林》成为村上春树作品中最能打动人,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一部呢?笔者认为小说中栩栩如生的鲜明人物特征是其最大的王牌。这些小说的人物特征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青春缩影。
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60年,正是日本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所谓后工业社会即知识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由学者丹尼尔·贝尔明确提出和界定。在这个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剧烈,意识呈现多元化,社会各层面均受到代西方社会的冲击,造成社会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参与意识在“冷漠”与“激进”之间的两极化运动。
《挪威的森林》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善良而冷酷的渡边、压抑缺乏自信的木月、自私而又充满物欲的永泽、阴柔纯洁多愁善感的直子、逆来顺受的初美、充满生命力的绿子、风韵犹存的玲子等。本文将从这些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和关注情况,理想的缺失程度,对死亡的看法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后工业时代的青年特征。
一.对社会的冷漠
冷漠表现为对人对事的不在乎,是感情的顶点。小说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表现出对社会的冷漠、对人情的淡漠。首先是主人公渡边,当学校被镇压时渡边的内心动态使他对学校的漠不关心一览无余。“……他们只是想改变大学机构的主导权。对我来说,主导权的改变与否完全无关痛痒,因此,学校被镇压以后也毫无感慨。”学生对学校的冷漠是对社会冷漠的一种直接体现形式。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一份子。作为学校的一员的渡边对学校态度让人生畏。他觉得学校存在与否无关痛痒,被破坏也好,主权改变也好全都不关自己的事,每天身在学校,却完全不关注学校的任何变化,过着混混沌沌、迷茫懵懂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一丝的波澜,当然也没有任何的意义。然后是绿子,在村上笔下她是一个热情奔放、活泼可爱的姑娘,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给渡边带去了无限的温暖。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绿子附近着火时,绿子半点焦急都没有,反而拿来两张坐垫、四瓶啤酒和吉他,和渡边望着团团涌起的黑烟喝起啤酒来,当渡边问绿子,这样做是否不道德时,绿子回答说“没事儿,管它!我们早已决定对周围的事来个不屑一顾了!”如果说渡边因为学校生活的无聊而对学校打不起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理解的话,那绿子的这种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原谅了,这种对社会的淡漠直接导致了公德心的缺失,让人不可思议,难以接受。除了渡边和绿子之外,木月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除了渡边和直子基本不于人交流,不关心周围的一切。直子更因为姐姐和木月的死陷入了孤独和恐惧中,不愿过多的接触社会、走向社会,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冷漠。小说中的人物对社会、对周遭一切的冷漠源于内心的一种不安和恐惧。这是一种可悲的自我保护。20世纪60年代,社会发展迅猛,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冲击与挑战,社会中交杂着各种相对立的乃至斗争的思想形态。在这种复杂动荡的社会形势下,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面对纷繁扰乱的世界,于是愈发的回避交流,愈发的沉溺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愈发的冷漠。
二.理想的缺失
理想能准确的反映人的内心世界,没有理想的人最终被世界的潮流所湮没、消失殆尽。崇高的理想将给予人们一个充实高尚的人生。很多人说读完《挪威的森林》会感到迷茫。究其本质,正是因为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缺乏理想的支撑。没有理想就没有人生的价值,生活便会如行尸走肉一般。在小说中,渡边就缺乏自己的理想,读书、学习并不是他实现理想的一种方式,他只是打定主意,把上大学作为集训:训练自己对无聊的忍耐力。因为他觉得现在纵使退学,到社会上也无所事事。所以他每天都去学校听课、做笔记,剩下的时间到图书馆看书或查资料。乍一看,一个勤奋向上的好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实则是因为没有理想,百般聊赖,因此只能靠学习去打发时间。主人公渡边不清楚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更没有一个既定的能朝着那个方向努力的目标,所以躲进了学校这个天然的屏障里努力的使自己“忙一点”以排解寂寞、打发时间。除学习之外,渡边还经常去酒吧,找不同的女人睡觉,以排遣这种因理想缺失带来的百般聊赖。理想的缺失不仅会使生活索然无味,还会导致人生误入歧途。文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永泽潇洒、优秀、独立,受到周围人的称赞和羡慕,可是,他也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他想要进外务省并不是因为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达成自己的愿望,他想要这份工作完全出于自己的好奇心,当渡边问他有没有理想之类的东西时。他说到“当然没有!人生中无需那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道德规范。”所以永泽看似每天忙碌、充实,实则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理想的缺失导致他的性格让人捉摸不定,情绪喜怒无常。如文章中写到,“有时他热情的无以复加,连我都险些为之感激涕零,有时又极尽搞鬼整人之能事。他既具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又是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虽然在小说中永泽是看似最光鲜的一个,笔者却认为他非常的悲哀,因为他自始至终没有找到人生的真谛,所以没有一刻他是真正快乐的。没有理想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因为精神的崩溃往往源于理想的缺失。如此一来人生随时都可能土崩瓦解。直子的姐姐和木月的死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理想的缺失也是当时的时代特征所造就的产物。后工业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精神生活却极端扭曲,社会的发展方向偏离了人们预期的方向。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人们特别是精神世界还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找不到前进的道路,迷茫、困惑,无理想、无追求。
三.对于死亡的轻率
村上春树认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 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还有“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这样的观点。尽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所要必经的道路,但是对于小说中的人物选择自杀来终结自己生命这一做法笔者还是不能认同。诚然,他们选择死,都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又无法融入现实生活,才不得为之的。但是无论怎样,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所以他们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轻视生命、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更是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的做法。不过究其自杀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说不是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是死亡选择了他们。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走上自杀这条生命的不归路。当时日本正处于后工业时代,是一个物质空前丰富,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父母却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精神压力下忽视了对子女精神上的关注和引导。又或许连父母本身都活在迷惘和不知所措中。当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旁边没有父母宽大温暖的肩膀依靠时,必然封闭自我,仇恨世界。久而久之,心理形成疾病,自我再也无法缓和精神和社会的矛盾,于是只有选择死亡来终结这一切。小说中绿子的父亲“在失去夫人的打击下,扔下家扔下孩子扔下工作,手一甩去了乌拉圭。”对绿子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还好绿子具有健全的心智和强大的自我调理才幸免于难。另外,后工业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还导致了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孤独和空虚感,同时变得脆弱和颓废,这也是导致他们轻率的选择终结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一文中生动了刻画了日本后工业时代青年的性格特征,他们对社会冷漠、对人情淡漠;没有理想,在空虚和绝望中生存;他们颓废、脆弱,轻率的选择死亡。这一切都是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的产物。日本前央行副行长武藤敏郎在中国《人物周刊》专访时提到,中国现在和日本60年代非常相似,正处在后工业时代。这一时代和《挪威的森林》的创作背景颇为相似。对于后工业时代的青年特征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以日本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为鉴,吸取经验,更好的去妥善处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并加强对当代社会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研究,使之对中国现阶段的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王向远,日本后现代文学和村上春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1994.
[3]卢学梅,《挪威的森林》的后现代主义[J],飞天,2010.
※ 本文系吉首大学科技处校级科研项目资助,课题编号为11JD022.
王玉芬,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