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师在文本教学中,塑造学生灵魂的方法是点滴渗透:导入敲开心灵大门;品读渗透德育;感悟自我完善。只要这样坚持不懈渗透,就能培养出大写的人。
关键词:灵魂 渗透
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在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课堂上点滴渗透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最佳方法。现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导入激趣,敲开心灵大门
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无非是新颖的、直观的、形象性强的,可以从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刺激的。现代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如:导入《小石潭记》,背景音乐《大自然的母亲》,让学生重温躺在妈妈怀里倾听摇篮曲的感觉;选用图片:竹树掩映下的一潭碧水,给学生回归自然的赏心悦目之感;设计导语“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新奇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从而敲开学生的心灵大门,为渗透德育做好铺垫。
二.品读文本,悄然渗透德育
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蕴藏着德育素材。教师要抓住传授语文知识和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指导品读的同时渗透德育。
1.品人物,让学生折服于华夏儿女的人格魅力
听故事、讲故事学生很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渗透德育的环节。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为了凸现唐雎的形象,让学生受到感染,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比赛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反复朗读,反复点评,唐雎那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跃然纸上,学生油然而生赞美、敬佩之情。
教材中托物言志的散文,其作者的思想和节操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作者,就能把作者的光辉形象根植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在听故事时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感染。如: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重点讲“范公堤”、“十事疏”、“大顺城”等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学生折服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还让学生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铭记在心,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2.品奇事,让学生震撼于炎黄子孙的精湛技艺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奇异之事总想一探究竟。因此“探奇”是品读奇人奇事类文章渗透德育的突破口。如:品读《核舟记》可以把渗透德育与赏析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学生只要找出文中的一组组对比,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惊叹:惊叹于桃核“曾不盈寸”,雕刻的内容却极其丰富;惊叹于桃核“曾不盈寸”,雕刻的人物却呼之欲出;惊叹于桃核“曾不盈寸”,雕刻的小窗却情态各一。常言道:言为心声。学生的惊叹正是源于心灵的震撼,他们被王叔远精湛的技艺震撼,被炎黄子孙的卓越才能震撼,由此产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3.品景物,让学生自豪于祖国山河的雄奇秀丽
品读描绘祖国山河之美的文章。要指导学生认真品析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赏析《三峡》之美: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品出山之雄奇;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品出水之秀丽。从“飞漱”感受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赏句山水皆美,品词亦山水皆美,这字里行间透出的三峡之美怎能不深深吸引学生;这字里行间透出的磅礴气势怎能不让学生骄傲和自豪。此时,保护自然之美,保护祖国山河之美的强烈愿望已在学生心中悄然萌发。
三.联想感悟,学生自我完善
品读文本已经把良好品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如何让这良好品德持续稳定呢?学生联系生活自我感悟,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读《送东阳马生序》:学生由求书之难反思自己捧着包装精美的书籍是否认真阅读;由求师之难反思自己面对和蔼可亲的老师是否虚心请教;由求学之难反思自己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可口的饭菜、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是否勤奋学习。反思让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行自我完善。
总之,在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地点滴渗透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杨廷先,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