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92

[ 吴梦雅 文选 ]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浅析

◇ 吴梦雅

   内容摘要: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而生,这生生死死皆为一个“情”字。”“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超越生死、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它犹如一位女神,牵引着有情之人如杜丽娘者勇敢地冲破理学教条的束缚,大胆地追求她所向往的理想和幸福。
   关键词:牡丹亭 爱情 生死 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情,不知在何时,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情之为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为了一个“情”字,杜丽娘含忧而亡;同样是一个“情”字,柳梦梅掘坟救妻。丽娘“为情而死”,却又“因情而生”,足可见“情”之力量的伟大。二人超越了阴阳,穿透了生死,私定终身,却也终因其情感天动地,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杜丽娘亦是如此。二八佳人,豆蔻年华,自然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年轻人的血性。懵动的情愫,自然而然的唤醒了她蛰伏的心绪,触动了她懵懂的心弦。然而在那个理学盛行的时代,丽娘如何去追寻她的爱情?
   不顾父母的训诫,丽娘和丫头春香私自游园,满园春色,莺莺燕燕挑动了她的春情。惊喜之余,不禁发出了幽叹:“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如笼中的金丝雀一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青春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美丽的生命犹如美丽的春光一般荒废,无论如何也叫人不能甘心。于是,丽娘带着“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的叹息和泪水进入梦乡。她向往已久的自由,追逐已久的情感终于迸发出来了。终日沉默的丽娘在游园过后,梦到了那个被封建理学所不容的画面,也就此,杜丽娘一直压抑着的真性情从此开始崭露头角。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园林,丽娘又怎会有幸冲破牢笼,追求她自己的幸福呢?其实不知道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说她不幸,也许是她终究是因情而死,说她有幸,是她最终向情而生,有情人终成眷属。丽娘的梦中,有她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然而梦醒之后,她并不觉得那样的梦有什么可羞,反而觉得“美满幽香不可言”。
   当好梦不再、郁闷愈深,丽娘觉得人生不足留恋时,她也希望死后能葬于梅树之旁,使幽魂得以常温梦境:“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面对现实的桎梏,丽娘最终抑郁而亡。她渴望着爱情,渴望着自由的追求自己的情感。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她年轻的心,激动的灵魂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脱。而她,最终也只能躺在病榻之上,恹恹奄奄,心心念念她的“梦郎”,面对空阔的月景,梦中人杳,不禁悲从中来,焦虑幽思而亡。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已为鬼魂的杜丽娘身死心却不死,化为鬼魂的她彻底摆脱了伦理道德的羁绊,可以毫无拘束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在地府中,她大胆的向判官询问自己的“梦郎”究竟是姓柳还是姓梅,之后,又大胆的冲破道德的束缚,在深夜敲开了自己梦中情人的门而与之幽明相媾,并结下了“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对此,杜丽娘却并不满足,她不要自己这种特殊的身份,她要真真实实的和柳梦梅在一起。爱情的力量终究是伟大的。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柳梦梅掘坟救妻,杜丽娘死而复生,二人终于成为如花美眷。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情”与“理”的斗争中,丽娘毅然抛弃了那些所谓的伦理道德,而选择顺其真情,追求自己的幸福。人们羡慕他们那虽死不渝的爱情,而那些长期幽禁在闺阁中的女性更是视杜丽娘为自己的化身。然而,她们却没有杜丽娘那么幸运。她们只能始终徘徊在闺阁当中,永远做那看似令人羡慕的“金丝雀”。她们沉浸于《牡丹亭》所氤氲的浪漫氛围当中,难以自拔,甚至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作为代价。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汤显祖不愧为一代名剧家,而他的《牡丹亭》亦不愧为“盛开在闺阁中的‘牡丹’”。
  
   吴梦雅,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