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对当下初中生语文阅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浅阅读”、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受挫等现实状况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分析,并提出建议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情感体验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注,成为教育研究者的热门话题,而在实践操作层面,初中语文教师们却普遍进展不大,甚至有些做法背道而驰。当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存在级差,语文课程应该始终保持与语文研究学术前沿和学界新知的信息沟通与精神联系,保持语文课程与时俱进的先进性质,这样才能完成语文课程承担的神圣责任。
一.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的特点
《中庸》里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就是指人生的经历和体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阅读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创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品鉴、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句和中心句。
二.对策分析
1.语言表述,描绘情境
新课程对当今的语文老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加强学习语言,研究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我语言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精美画面,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和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相通。只有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学会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语言文字用图像再现出来,展现语言所描绘的情境,在情境再造中进一步体验和感悟。
2.品读语言,诱发情感
任何文本都是语言的作品,任何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乃至精巧的结构,都必须依靠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反之亦然,初中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领悟也要通过语言这座桥梁。因此,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在阅读教学中就尤为重要。武汉语文教学名师洪镇涛说过:“听、说、读、写,其中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诵读是激活、唤起生命体验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对诵读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须成诵”,“三分文章七分读”等。为什么要大声地读出声音来呢?因为有声的朗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方式,朗读是一种对文本再创造的感知过程,它既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建构、内化,同时也是文本的言语积淀为学生的语感的过程。而当下的语感教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这说明传统教学中的优良做法,我们应该勇于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形势。
3.读写结合,活动生成
阅读与写作实际上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环节,阅读能力也可以借用写作表达来带动提升。学生在深入体味,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本的内涵意蕴之后,这时,如果引导学生把这种生命体验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持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更高一级的审美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换句话说,情感由此产生迁移,从而加深对阅读体验的会悟,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提升生命体验的层次。这种创造性的阅读理解恰恰证明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从教学层面上讲,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认识文本价值,结构新的意义,激发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审美,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吴增虎,江苏省邳州市陈楼中学教师。